“航母、船舶由一块块钢板拼接而成,所以我们电焊工又被称作‘钢铁裁缝’。”48岁的朱先波,是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非船事业部电焊班电焊工。“我的使命,就是确保‘国之利器’焊缝‘零瑕疵’。”

创新先行,敢于挑战,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垄断

“一艘万吨级轮船,焊缝长度数以万米计,每一条焊缝都必须较真儿。”在工作中绝不懈怠,朱先波正是这个“较真儿”的人。

彼时,大船集团正在建造一艘重点型号水下产品,然而,从外国进口的一个关键部件却无法完成焊接。集团请的很多专家都无计可施,项目只好暂时搁置,一停就是半年。

那么,如何突破这个“卡脖子”难题?

这件事在朱先波的心里埋下了一根“刺”。他借来磁场方面的书籍研究,并找了4名工友一起试验。试验中,他们先用书上介绍的“左手定律”法,没有效果;再试试“隔离法”,成本太高,还是不可行。最终,他们选择使用“导磁法”,取得了成功。朱先波心里的那根“刺”,终于在夜以继日地研究和试验后被“拔除”。

在此后辽宁舰、山东舰的建造过程中,因为有了前期的研究成果,磁场影响焊接已不再是阻碍生产的因素。

朱先波研发国家发明专利8项,各类创新成果近百项,有53项创新成果成功转化,累计为大连船舶重工集团节约资金2929万元,创造经济效益数亿元。

潜心钻研,率团攻关,助力重点工程突破难点

朱先波潜心钻研激光校形技术,并成功应用于某重点专项工程钛合金项目施工中,开辟了激光校形应用的先河。他先后攻克了特种钢MIG焊接、大型结构变形控制、堆内构件大型压力容器MIG单面焊双面成型和大厚度铸件焊接等技术难题。

从80%提高到99.86%,探伤合格率的提高,为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余年来,他先后参与解决了“X城大型平台实验”等多个国家级科研项目技术难题,还主持攻克了“华龙一号”安全壳预防焊接变形难题等重大生产难关60余个。

扎根一线,言传身教,薪火相传诠释工匠精神

近几年,通过“职工创新工作室”“大连市劳模工匠创新智库”“中工云课堂”等平台,接受过朱先波培训的人,达10万人次。

朱先波先后培养了3名全国技术能手、10名高级技师、2名大连市创新技术能手、56名国防重点工程专项焊接高技能人才……

他的徒弟王野、王玉坤、王维亮等11人在国内外各类大赛多次夺冠,他也因此荣获“嘉克杯”国际技能大赛“金牌教练”称号。

与焊花为伴的20余年里,哪里有难啃的骨头,朱先波就往哪里钻。“看到自己参与建造的大国重器撑起国防的屏障,有多苦有多累,都值得了。”朱先波说。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