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周刊报道,四川一女子五次考公失败后患上了精神分裂症。
读到了这个消息,不免让人唏嘘。
我们五千年的人治带来的最大全民认同是“学而优则仕”。
在这种思想的裹胁下“学而不优则再试”。这个女孩子考了五次,其实算不上多,范进中举的故事我们都知道,这还是上了案的,写聊斋的蒲松龄80多了还是个童生。
其实考不上公也不见得就是水平能力不行,不适应那套选拔规则也是有的。
无论是古代的科举,还是现在公务员考试,都有着一套自己的规则,适应它的人就可能通过,不适应它的人就会一塌糊涂了。
这就正如蒲松龄,人家能写出不朽的名著,你能说人家水平不行?
显然这个是说不过去的。
另外,无论是范进还是蒲松龄,那都是人家自己的选择,也就没啥子后悔一说,既然是自己选择的路,就是跪着也要把它走完。
但四川这个女孩子却不是,她是在父母的逼迫下才选择考公的。
这里不怀疑她父母是好心,但他们想过孩子的感受吗?
如果孩子自己不愿意,那么父母的做法就很有问题了。
直到女儿平时交流时答非所问,声称自己是局长且精神出现了明显的问题才送医治疗。
不得不说,这就是一个“以爱的名义”而人为制造的悲剧。
其实科举的红利伴随着大清的灭亡而永远的不在了。
以前科举考试选的是官,最小的也是七品的县令,有为之疯狂的也还算有情可原。
但现在选的都是基层公务员,这在以前叫吏,千万不要搞混,官是官,吏是吏,官再小也是老爷,吏再大也是小吏。在古代,这种小吏是不入流的,也仅仅是一种养家糊口的差事。
有人可能不明白,现在的考公咋不选官了呢?
其实这个问题也好回答,无论哪个国家、哪个社会,都已经有了固定的官僚阶层。
在这种官僚阶层已经满员的时候再弄出一批准官僚阶层,那只能是自寻死路。
也许有人说公务员也可以从底层做起嘛。
当然,这个在理论上可行,个例也不是没有,但事实咋样肉眼可见。
有些时候,我们可能有一种幻觉,认为经济发展了,所有的东西都跟着发展了。
这不一定。
就比如说古代读书人追求的那个“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在五斗米的现实下早就忘得一干二净了。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