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参加科举考试的性质大致与现代社会大多数人一路上学升学是一样的,只是很明显的,古代考学的难度更大,而古人们所面临的挑战也更加艰难。
而秀才是科举考试士大夫中最基层的一个功名,在秀才之上还有举人、贡士、进士,先不说考一阶的难度有多大,耗费的时间要有多少,就是在每一次都顺利通过的前提下,最后通过科举考试取得功名所要花费的时间也有人生的半程了。
我们今天就先来看看清朝时候是如何考取秀才的,考秀才难,难在哪里呢?
秀才之路的艰辛
首先,要考取秀才,就先要通过县试、府试、院试,清朝时候,没有考取到秀才之前的人,不管多大年龄,都被称为“童生”。所以县试、府试、院试也被称为童生试,也是科举考试的入门考试,每三年举行两次。
县试,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顾名思义,因为是在各个县里举行的,而主考官就是知县,每年二月份正式开始考试。
考前一个月各县会发布公告公布考试时间,这时候的考生要做些什么呢?首先就是报名,在县衙的礼房报完名之后着手填写自己的信息,准备好文房四宝和要吃的食物。
考试总共有四场或五场,因所在县不同而有差异,每场考试中间都会隔一天,只有通过了前一天的考试才能继续参加下一场考试,所以越往后参加和录取的人数越少,竞争也是十分激烈的。
而最后通过县试所有场次考试的人就能进入下一关——府试,府试是由各州府举行和知府主持的考试,每年四月份进行,跟县试不同的是,府试的参加不需要带笔墨纸砚,这些东西全都由考场提供。
而府试考试的内容也是以四书五经为主,其中《孝经》和《论语》是必选的。府试的场次也和县试不同,府试共有三场,第一场帖经和第二场杂文都是考一天,最后一场策论考两天。
每一场府试都只录取十个人,府试的第一名叫做“府案首”,可以直接获取秀才的功名,在现在而言,应该可以称为保送了。
通过了这两场考试,考生就可以正式被称为“童生”了,这个名号有什么意义呢?它意味着考生现在已经有资格可以正式参加科举考试,去参加省级考试,也就是院试。
院试也被称为“道试”,是由各个省学政主持的考试,清朝的时候为三年两考,考试之前的准备程序与之前的县试和府试都是一样的,考试内容主要是八股文和试帖诗,并且要默写《圣谕广训》的内容。
院试分为正试和复试,当时参与评卷的都是五百公里以外的书院山长,之所以这样大费周章,就是为了防止作弊,院试最后的录取人数也不是固定的,因为每个地方的经济状况有差异,所以录取人数在二、三十人不等。
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年过半百,已然白发苍苍,却还是一个童生的名号,而这样的人并不少,可以说是比比皆是。
而这个不到十分之一的录取率也不是空口说白话,这是有数据支持的,明朝时期举行了两次
府试,全国上下总共录取了四万多人,每个县平均有13人,可是每个县参加考试的就有200多人,所以统计出来秀才的录取率不到十分之一。
清朝考试如何应对“人有三急”?
前文说过,院试是由各省学校做主考官的,而这个过程也是一整个考试过程中最严格的部分,院试的那天,考生半夜就要在考场外等候,而且还要带上自己的保人,等到专业人员验明考生的身份之后才能进入考场。
在进入考场时还要进行搜身,等到这一系列繁琐又严谨的过程结束之后,考生终于能够坐在自己的位置了,而这个时候,更大的困难也刚刚开始。
坐定之后考生不可以乱动,考场内每一排都有考官看着,此时的压迫感可见一斑,每个考生的座位下都有一个小瓦盆,这个小瓦盆是用来干什么的呢?就是用来解决人的生理急事的,也就是小便和大便。
一场考试往往就是整整一天,大多都会遇到要排泄的情况,可是如果你要出了考场排大便,就要将试卷交到考官那里,而这个时候考官就会在试卷上盖一个黑色印章,意为“此卷作废”。
这也就说明你的所有作答都将白费。所以考生都会选择大小便都在小瓦盆里解决,这就可以窥见当时的考试环境有多恶劣了。
科举考试——富人的游戏
科举考试是对所有人开放的,为什么说是富人的游戏呢,这就跟考试所要花费的钱财有关了。
从准备考试开始,备考所用的东西当然都是需要自己准备的了,到了应考的时候,路费,食宿费也是不会有人给报销的,除此之外,考试时候所用的试卷也是要收取费用的,为了证明身份请担保人也要付给担保人费用,诸如此类等等大多用到的东西都是要交钱才可以的。
经过学者粗略的估计,一次完整的童试大概需要十两白银,我们生活在现代,对这样的数字没有什么准确的概念,可是当时一户普通人家的年收入也就五两,这样一对比就能知道这对普通人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后记
不去深入了解,我们永远很难知道科举考试的难度,一级一级,一阶一阶,古人考取功名所要经历的辛酸和磨难是远比现代要多得多的。
无论是清朝还是现代,无论是科举考试还是中考高考,这都是我们生活的其中一种方式而不是全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参加考试暂时是走向更好的路的最好的办法。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