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如果不想看文字版,可划到小哥最后,直接看详细的思维导图。这是我整理了好几个小时的精华内容,绝对值得~)
遇见《学习学习》这本书,是在刘润老师的出镜间。而王专老师是受邀分享的嘉宾,当时分享的就是关于"如何学习才能快速变强"这个主题。
我当时正好对这个内容感兴趣,就留在出镜间试听了一段时间。结果越听越上头,最终听完了整场分享,并迫不及待的想去看这本书。
果然,这本书也没让我失望,读完觉得十分值得,是一本特别详细的学习方法论加实操干货。
下面分享一下我阅读《学习学习》的所得,希望大家也能有所收获,共同进步。
一、树立两个基本认知
关于学习这件事情,我们首先要有两个认知:
①知行合一,是快速成长的心法。
②写
做
合一,是将这个心法落实的方法。
什么意思呢?大家应该都听说过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和行是一体的,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
就正如我们读了《学习学习》这本书,知道了学习的具体方法,就要真的尝试用这个方法去学习,不然看了等于没看。
我相信很多人都是卡在了“行”上,希望你在阅读过程中能找到促使你去真“行”的点。
写做合一。卢曼说过:“
不写,就无法思考。
写就是思考本身,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写”这个动作去思考、去提升认知。
如果你没法把一个想法写下来,就说明其实你没有想法。所以我们一定要写。“做”就不多说了,就是去行动、去实践。
知道了这八字真言后,我们可以按照
“知识输入”“卡片管理”“构建体系”“应用实践”
这四个模块去搭建自己的知识和成长体系。
二、四步搭建自己的成长体系
—— 01 知识输入 ——
我根据书中的内容总结了一个公式:
知识输入=知识(高质+多样)+输入(搜索+阅读听课+观察生活)+经常主题式学习
其实上述公式主要回答了下面几个关于知识输入的问题:
①我们应该输入什么样的知识?
因为时间于我们而言,是有限的资源,时间就是我们的命。所以我们做知识输入时,一定要挑选:
第一,选择高质的内容。
可从内容价值和知识浓度两个维度看,前者书中提供了一份“内容价值评分表”,后者可根据“形成知识卡片的数量”判定。价值和浓度双高的内容最佳。关于知识卡片后文会讲到。
图1:内容价值评分表
第二,保持内容的多样性,避免信息茧房及偏听偏信。
想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是要时刻保持“多元”的思维,提醒自己任何东西都是有多面的。
其次,从行的角度说,看不同门类、从不同视角和渠道看、以及变被动接受信息为主动获取等,均是可行的做法。
记住,“高手,从来不均匀发力。”
②可以通过哪些方式输入?
搜索、阅读听课以及观察生活三种方式。
搜索——这是最快的知识输入方式
,可以让全世界为你的问题想办法。
关于搜索能力,有一个词叫“搜商”,是指通过搜索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搜商高的人,可能看到这里就会以“搜商”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做到随时对其他知识输入方式进行补充。
当然,不是什么都要去搜一搜,搜索的核心是聚焦重点、抓住主要矛盾。
阅读听课——这是实现深度学习的手段。
提升阅读听课效率最重要的不是看或听得快,而是减少垃圾信息的输入。
上面对于如何选择优质内容已经做了一些回答,在此就不多讲了。
观察生活——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知识只有被用了,才算是知识,否则只能叫信息。
而通过观察生活,能直通现实世界,学到“书中”没有的东西。
观察生活有三种方法:提炼事发法、反馈分析法和好坏对比法。
③具体的操作方式是什么?
上面介绍了很多,但有没有一个具体的操作流程呢?
有!
进行主题式学习。
主题式阅读大家应该都听说过,而主题式学习其实和它类似,只不过是从阅读这个单一渠道,变成了“搜索+阅读听课+观察生活”的三渠道学习。
首先,要根据自己的需求确定主题,这个主题最好是近期用得上的;其次,确定在三个学习渠道的内容清单;最后,在一段时间集中学习清单中的内容,边学边写。
图2:主题内容清单
“答案不在某一处,答案分散在好多地方,需要综合分析,整合处理,才能最终拼接出来。这才是主题式学习。”
小事可以进行轻量级主题式学习,大事可以进行大型主题式学习。
个人建议关于主题式学习的部分可以重点看看,然后多刻意去应用它。
因为主题式学习,就是对知识输入这一模块知识的系统化应用。
—— 02 卡片管理 ——
运用化整为零、化大为小的思维,我们可以通过“写卡片”来降低写的操作难度。
当然,我们不是凭空生出一张卡片,而是通过阅读素材来生产卡片,让写这事情更容易发生。
这个思路其实就是后续应用实践中讲到的一个行动原则:最小阻力原则。而写卡片,就是一种“阻力最小的写作方式”。
卡片管理分为记卡片和管理卡片这两部分,我认为它是整个成长体系中最核心的一个“行”,能卡住很多人。所以,如果能持续做好这个“行”,那后面会相对轻松很多。
①关于记卡片的方法,书中借鉴的是纳博科夫的卡片写作法:
一张卡片=卡片的命名/标题+讲解卡片+原文与出处
其中,命名/标题=卡片类型+卡片核心内容
讲解是强调在写卡片时,要有“向他人汇报”的意识。讲解内容不是给自己复习用的,而是给别人看的。
能给别人讲清楚明白一个东西,才意味着你自己是真的理解了。
图3:知识卡片展示
书中将卡片分为三类:
观点卡
——告诉人们怎么想的卡片,如观点、分析模型、逻辑推理、名句看法等。
方法卡
——告诉人们怎么做的卡片,如工具使用介绍、做事小妙招、解决问题的操作步骤等。
事发卡
——让前两种卡片中的内容更加直观的事发卡片,举个例子,就是化抽象为具体。
总结一下,记卡片有两个要点:一是
格式标准化
,二是
卡片内容要让别人看得懂
其实除了上述记卡片的方法外,还有另一种卡片写作法——
卢曼卡片盒写作法
两者最大的区别是,卢曼的卡片多了一个对卡片内容进行索引和整理的盒子,而纳博科夫的只有一个保存自己卡片内容的盒子。
如果大家想了解更多关于卡片写作的内容,建议去读《卡片笔记写作法》这本书,不过这本书相对难啃很多。
②管理卡片,核心是将卡片进行分类。
先按别人的分类:
以书籍或课程为单位建立文件夹管理。
再按自己的分类:
根据自己的”人生需要“建主题。
问问自己:“一生中我最需要关注的事情是什么?”
确定主题的过程,其实就是在不断追问和探寻自己人生观的过程。
卡片管理这一模块内容涉及诸多操作细节,如果要彻底讲清楚,写一本专门的书都不为过。因此,我这里只是简单的介绍了一些书中的关键点。
—— 03 构建体系 ——
当某个主题的卡片积攒到一定程度,达到群聚效应之后,我们就可以开始着手构建该主题的体系了。
如果说卡片管理是初步的思考,那么构建体系就是深度思考。要将零碎的知识进行整合,对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有要求。
构建体系的核心,是要有整合思维。
你的人生不能跟着别人的体系跑,所以你要的人生答案,不是这本书中的A、也不是那个课程中的B,而是一个C,这个C就是取A和B中你需要的东西。
正如你阅读本文或这本书,是想要学习如何构建知识体系,这就是你知识体系中的A,你还需要去看看B、C、D等,然后通过综合分析整合,并结合自身的实践反馈,才能最终得出合适你自己的知识搭建方式。即
体系是通过多个主题式学习构建出来的。
构建体系分为画体系图和写系列小哥两部分:
①画体系图:可以用思维导图和流程图两种思维工具。
前者本质是分类逻辑,所以缺点很明显——无法显示出元素和元素之间的联系及相互作用,而后者刚好能弥补这一缺陷。
至于这两种工具的具体用法,可能你需要另外去学习相关的知识。
关于画体系图,要强调的一点是:
别想着一次性就能画好,体系是在不断的知识输入和实践中迭代的
。这和做产品是一样的,你要构建的体系就是你的产品。
②写系列小哥:核心是观点和表达。
思考观点的价值,可以用逆向思维来思考:有价值的观点各有各的好,而没有价值或内容却是千篇一律的——陈词滥调。
根据观点与常规视角的差异程度和正确与否可以画一个四象限,我们当然是优选正确且与众不同的观点。那如何找到这种观点呢?
五种方法:
换角度或关键词、深挖事物的本质、正向和逆向思考法、改变讨论的时空范围、以及系统思考。
至于表达方面,最重要的是能让看的人看明白。
核心思路是:
不要重复说不好懂的话,而要换一种表达方式去解释。
即不要一直A-A-A-A,而是要A-B-C-D,直至听的人懂为止。
道理很简单,但怎么转换表达方式呢?
书中详细介绍了三种方法和七种武器:
三种方法
——能删就删、减少废话占比,多用短句、长短结合,注意节奏、多分段。
七种武器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举例子、做类比、用图示、讲故事、用旧知识、讲清楚为什么。
书中举了很多事发详细介绍说明了上述内容,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对于研究写作这块很有帮助。
—— 04 实践应用 ——
对内要进行个人实践,对外则要去影响他人。
如何去提高自己的行动力呢?
可以试试以下四种方式:
最小阻力原则
——不要高估了自己的执行能力。在能达到目标的前提下,尽量选择一个效果还不错且最容易实施的方式。
构建环境
——构建一个更利于你去行动的环境。如在家看书是很难的,因为家这个环境本身就充满了各种娱乐性的诱惑,那如果我们把家里的布局改成图书馆样式的呢?是不是会更能唤醒你读书的兴趣。
设计“小胜”
——就像玩游戏通关一样,把目标拆解为一个个容易达成的小关卡,我们是不是也能像玩游戏一样,沉迷于人生这场游戏呢?
及时复盘
——只有通过复盘,才能不断优化自身的行为。有复盘才会成长。
影响他人主要是要学会分享,并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别人。这部分就不多介绍了。
三、写在最后的话
知易行难,我自己也是这样的。每完成一篇小哥,于我而言,就是一种“小胜”。我希望自己能持续“小胜”。
而将我自己的所得分享出来,不仅能帮助自己理清思路,还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人,哪怕只有一点点。
另外,正如小哥开头介绍的,我有幸听到了王专老师分享《学习学习》这本书。其分享的内容是更加底层的思维和思考,与本书一起搭配学习效果更佳。
下次给大家分享这个。
最后,不管我们的身份如何变化,我们都需要学习。而天天在做的事情,为什么不研究一下呢?
希望,我们都能一起慢慢变好~
附录:《学习学习》精华笔记思维导图
PS:在公众号后台回复「我爱学习」,即可获得上述思维导图及文中图表模板。
有话要说?
那就在下方留言吧~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