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全市注册志愿者人数超133万人,每5名惠州人中就有1名志愿者,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发挥自身优势特长,书写新时代“雷锋故事”。一起来听他们讲述背后暖心故事,感受他们的志愿风采与时代担当。

张爱萍:中医义诊暖人心

获评“2021年广东省最美志愿者”的张爱萍,自2016年加入惠州志愿者大家庭后,积极利用自身所学的中医技能开展义诊服务,累计志愿服务时数超过4000小时。

在惠城区江北惠桥社区学雷锋志愿服务站义诊室,经常可以看到张爱萍忙碌的身影。作为该义诊室的负责人,她要给前来的群众测量血压、按摩、艾灸等,累计服务了1.5万多人次。

与此同时,她还与其他志愿者们创新运用“义诊服务+技能培训+公益宣讲”的志愿服务模式,走进社区、乡村、企业开展义诊服务,累计服务人数1000多人次。

最令张爱萍欣慰的是,很多接受过义诊服务的群众,对志愿服务也产生了浓厚兴趣,主动带着孩子一起加入到惠州志愿服务的队伍中来。“在这个过程中,我强烈感受到志愿服务的精神在代代相传,志愿服务事业在群众中产生着越来越广泛的影响。”张爱萍感慨道。

在张爱萍的“小家”里,参与志愿服务也是“全家总动员”的模式。在她的影响下,丈夫经常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参加志愿服务,孩子从念大学起就加入了当地的志愿者行列。一家三口以“小家”助“大家”,被评为2021年度惠州市最美志愿服务家庭。

对于张爱萍而言,志愿服务已成为她人生重要的事业,并将为之不懈努力——“接下来,我要继续努力学习中医知识和技能,进一步提高义诊服务水平,发扬中医传统文化,为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服务,将爱与温暖不断传递。”

唐结冰:志愿服务从“心”开始

一个人带动一群人,一群人带动一座城。

唐结冰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从2007年开始,他在朋友的影响下常常参与志愿服务活动。2009年,因为一件送路人及时就医的小事,他深受触动,希望带动身边更多人加入志愿者行列,于是发动所在企业的同事共同成立志愿服务队——仲恺高新区典展五金志愿服务队。

作为公司志愿服务队的队长,唐结冰是同事们眼中的热心人,常常组织大家参与敬老爱老、护送孩子上学、帮扶贫困生、春运志愿者等志愿服务,其个人累计参加志愿服务时长超5200个小时。

如果说中医是张爱萍开展志愿服务的法宝,那广东省最美志愿者唐结冰的法宝则是心理学。虽然毕业后一直在企业工作,但唐结冰一直在进修,不仅攻读了硕士学历,还考取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并将心理学用于志愿服务。

唐结冰还清晰记得,2015年的一天,仲恺某企业一名员工因自身原因要跳楼轻生,他得知后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运用所学的心理学知识,经过一番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悉心劝导,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最终成功挽救了这名员工的生命。

唐结冰还利用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参与志愿服务宣讲,成为仲恺高新区志愿服务宣讲团成员之一,担任惠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宣讲师,宣讲志愿服务听众累计达8000多人次。除了志愿服务活动,唐结冰常常帮助一些有心理障碍的青少年,无偿为他们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在唐结冰看来,这些年来,他作为一名外来务工人员,通过参与志愿服务,在助人的同时也实现了自助,一方面可以缓解工作压力,另一方面也帮助自己融入当地生活,真正成为城市的一分子。

牛裕林:伉俪并肩守护群众脊柱健康

3月4日上午,在惠城区东江公园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开设的学雷锋志愿服务集市上,年近50岁的牛裕林不停地为有需要的群众按摩肩颈、腰椎等,进行公益诊疗。

这是牛裕林从医近30年来坚持公益诊疗、守护百姓脊柱健康的生动缩影。作为惠州世济堂脊柱健康志愿服务队队长,牛裕林参与志愿服务活动1000余场,志愿服务时长达4496个小时,陆续获评2021年惠州市最美志愿者和2022年惠州市五星级金奖志愿者称号。

因为面相和蔼、笑容憨厚,又总是帮助患者缓解病痛,大家都亲切地叫他“牛哥”。牛裕林不仅自己参与志愿服务,还带动妻子张瑞霞于2018年7月成立“张瑞霞好人工作室”和“张瑞霞脊柱健康志愿服务工作室”。

该工作室现有70名学员,牛裕林每天抽时间为学员讲课,传承中医传统技艺,不断发展壮大公益诊疗队伍,带动更多人开展公益诊疗。

近年来,牛裕林、张瑞霞夫妻带领志愿服务团队,持续开展“脊柱健康志愿服务公益行”和“中小学生脊柱健康检测筛查”两大品牌志愿服务活动,进企业、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开展脊柱健康知识宣传,提高群众对脊柱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将疾病控制在萌芽阶段,防患于未然。

长期奔跑在志愿服务的道路上,牛裕林、张瑞霞夫妻还积极为孤寡老人、残障人士、优抚对象、特困群体、低保群体等免费开展相关疾病的咨询和辅助治疗,守护百姓脊柱健康,传播医者仁心,播撒文明之花。

邝彩红:无微不至护航高考路

高考期间,在惠州市各大考点,总能看到一群“黄马甲”手持着小红旗站立十字路口,默默守护着考生们的安全出行,成为车水马龙画面中一道别样的风景线。

这是由马相华交通安全公益推广中心发起的“高考·爱心助考”志愿服务项目,至今已经连续开展7年。在日前举行的2022年度惠州市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典型颁奖仪式上,“高考·爱心助考”获评最佳志愿服务项目。

“从2021年开始,我们在惠城区所有高考考点设立了服务点,为考生提供给水、雨伞、早餐、卫生巾、医疗箱等物资,尽全力为大家解决不时之需。”马相华交通公益志愿服务队队长、“高考·爱心助考”执行人邝彩红介绍。

去年,为突破自身团队人手不足的短板,马相华交通公益志愿服务队联合惠州狼帮、东江职校等爱心团队,共同开展“高考·爱心助考”项目,在惠城区10个高考点分别安排10名志愿者,每天100名,三天共计300名志愿者参与其中,服务时长近1000小时。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批300人的志愿者队伍中,还有十余人是不久将奔赴考场的高三考生。去年那时,他们还在读高二,为了提前感受高考的氛围,激发学习斗志,便以这种特殊送考的方式为自己加油打气。

邝彩红坦言,虽然我们做的很多事情可能微不足道,但对于“十年磨一剑、今朝试锋芒”的考生和家长而言,却是一颗颗“定心丸”,帮助他们以“最美姿态”共赴“赶考之行”。

离今年高考还有3个月,“高考·爱心助考”志愿服务团队已经全部动起来了,一方面发起召集去年的小队长,总结往年的工作经验,另一方面是开展头脑风暴,力争今年继续创新服务形式和内容,全力以赴为高考学子做好保障。

郑少军:侠肝义胆时刻准备着

“你好!请问是郑少军吗?”“是的,请问你在哪里?”……接到记者陌生号码的来电,惠州市狼帮救援志愿服务队(下称“惠州狼帮”)党支部书记郑少军以为是求助电话,下意识直接询问地址,以便第一时间抵达救援现场。

这是惠州狼帮队员24小时备勤的常态——电话24小时候保持畅通,自掏腰包配齐手电筒、对讲机、抛绳、潜水衣等救援装备。如果有紧急任务,换好衣服就马上出发。

早在2013年初,这支由一群热爱越野且热心公益的青壮年自发组建的救援队伍就成立了。在玩越野车的同时,他们积累起丰富的山地抢险、道路救援经验,逐步发展成为一支拥有山地、高空、道路、水上、地震等救援经验的民间公益队伍,现共有300多名正式队员、1000多名志愿者,分布于全市各个角落。

“2021年7月,惠州狼帮第一时间奔赴河南郑州开展水灾救援。当时,我们是广东省第一支到达灾区的民间救援队伍,共转移和救援群众700余名。”谈起惠州狼帮这些年参与过的大型救援行动,郑少军特别引以为傲。

尤其是疫情三年期间,惠州狼帮用所学救援技能,依托专业的救援装备,坚守疫情防控、防汛救灾、应急演练、普及安全知识进企业进校园等志愿服务一线。

去年底,当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大幅增加之时,布洛芬、芬必得等退烧药品供应出现暂时性短缺,惠州狼帮联合小金口、泰美、陈江、江南等镇街的药店,向惠州市民免费发放退烧药,10天共送出约6万粒退烧药,尽力缓解群众的紧急用药之需。

在日前举行的惠州市2022年度身边好人和优秀志愿者颁奖仪式上,惠州狼帮获评2022年惠州市志愿抗疫先进典型·优秀志愿服务组织。

“我们有信心打造成为一支精锐之队,具有快速应变能力、调动能力和作战能力的正能量救援队伍。”郑少军表示,接下来,惠州狼帮将在景区、公园、火车站等人流量大的场所,投放应急救援方舱(胶囊),抢抓“生命救援黄金4分钟”,最大程度减少人身伤亡及财产损失。

利立然:每一次出发都是生命的救援

“接到救援任务,我们‘蓝天人’可能会迟到,但一定会到!”惠州蓝天救援志愿者协会(下称“惠州蓝天救援队”)会长利立然自豪地向记者介绍,这是每一个“蓝天人”铭记于心的信念。

自2017年成立以来,惠州蓝天救援队共吸纳了129名正式队员,覆盖了各行各业的热心公益人士,还有100多名参加过救援培训的志愿者。

“从山野搜救到水域救援,从消防救援到地震救援,从包扎伤口到心肺复苏……这些技能要一一掌握后,才能成为一名正式的蓝天救援队队员。”利立然直言,每一次出发,都是一场生命的救援,我们必须把专业技能做到极致。

2月10日—18日,在利立然的带领下,惠州蓝天救援队10名队员奔赴万里之外的土耳其开展了一场生命大救援。从清晨到深夜,惠州蓝天救援队克服生理和心理的极限,经历了漫长而紧张的搜索营救,与其他救援队合作搜救出幸存者3人,找到罹难者43人。这也是惠州民间救援力量首次参加国际救援行动。

作为一支民间的公益志愿救援队,惠州蓝天救援队开展救援是没有报酬的,产生的费用全由队员自己承担。“这次土耳其救灾我前前后后花了1.5万元左右,是我的‘老婆本’。”队员张锡杰笑着说,接下来要努力工作,把钱挣回来。

近年来,惠州蓝天救援队积极参与各种灾害事故救援行动,成为政府应急救援队伍的有效补充力量。目前,部分队员被编入市直属应急营综合救援连,承担起应急救援任务。

令我们为之动容的是,每当他们完成救援任务,脱下那身蓝色的队服时,角色立刻转换回归成为我们身边的医生、教师、工程师,父亲、丈夫……

【记者】糜朝霞

【摄影】王昌辉

【统筹】罗锐

【作者】 糜朝霞;王昌辉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