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园区丨研究报告

核心摘要:

定义:智慧园区借助5G、物联网、大数据、BIM、GIS等信息技术,对园区内人流、物流、信息流等数据进行实时收集、存储与分析,实现园区规划设计、实施建设、运营管理等全流程的智慧化升级。利用信息技术,智慧园区内可构建智慧楼宇、智慧社区、智慧工厂、智慧交通等应用场景,并构建集合运行监控、智能决策等功能的智慧园区大脑,有机串联园区内生产厂房、办公楼宇、居民住宅、公共基础设施等不同载体,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的融合发展。

市场:智慧园区主要遵循规划设计、建设部署、管理运营的路径实施部署,通常由园区产权持有方或运营管理机构发起项目需求,支持智慧园区建设发展的各类主体可大致划分为基础层、平台层和应用层。智慧园区建设以注重体系化规划建设、持续业务场景渗透探索、强调平台系统服务作用、关注用户体验为当下主要的业务逻辑。纵观近一年来智慧园区项目招采需求,市场对建设施工、平台系统搭建等项目需求较高;建设施工与运营服务类项目标的金额较高;相对更青睐本地供应商或在当地设有分支机构的供应商。

实践:当前中国智慧园区厂商集中于东部地区,注册资本普遍较高,较为重视技术创新与专利申请。从行业生态格局来看,系统集成商、解决方案商、专业平台商是智慧园区领域的核心玩家,聚焦三类行业核心玩家分析,认为智慧园区市场竞争的关键要素集中在专业资质、行业知识、人才团队、合作生态、技术水平、运营服务等方面。随着智慧园区向专业业务场景渗透、后期运营维护重要程度日益凸显,行业知识、人才团队、合作生态、运营服务等要素的重要性,预计将会有所提升。

展望:中国智慧园区建设整体呈“东部向中西部纵深”发展态势,长期来看,中西部园区智慧化建设及东部智慧园区升级需求并存,市场需求前景仍然可观;智慧园区内部智慧场景进一步纵向拓展、精细化发展,智慧园区的运维也将需要更多能“用数”的数字化人才。也应认识到,在当前智慧园区场景精细化、纵深化发展趋势下,智慧园区业务发展仍面临应用壁垒、业务割裂、数据安全、管理运营等挑战。

园区概念内涵和功能定位

园区是城市发展的基本单元,通常承担多项复合功能

园区不仅是一个地理空间范畴,也是一个经济范畴,作为我国城市发展的基本单元,有效地链接了个体、企业、城市,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落脚点。园区的建设运营主体包括政府部门与企业机构等,政府主导型园区主要包括经开区、高新区等,企业主导型园区主要包括单一企业园区、产办类园区、商办类园区等,部分企业主导型园区以“园中园”形式存在于政府主导型园区中。不同的园区通过建设生产厂房、办公楼宇、科研平台、生活配套设施等不同形态的载体设施,以实现生产制造、科技研发、人居生活等一种或多种复合功能。

部分国家级园区的区域分布特征

国家高新区等国家级园区的区域分布呈现东强西弱的特征

国家高新区、国家经开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大学科技园等园区是功能各有侧重的代表性国家级园区。整体来看,上述四类国家级园区区域分布基本呈由东强西弱、阶梯递减的态势,其主要原因是东部地区在经济发展、科研平台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均具有相对优势,可为园区的建设发展提供更优的人才、技术、资金、场景等资源支持。从省级行政区来看,江苏、广东、山东、浙江等经济强省四类国家级园区总数较多,北京、上海两地高等教育资源丰富,大学科技园的占比远高于其他省份。

园区发展趋势特征

园区发展呈现数字化、绿色化、融合化、专业化趋势

后疫情时代,数字技术加速融入社会发展的各行各业,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驱动着城市智慧化发展。此背景下,园区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单元同样在不断地进行演进与迭代。通过借助5G、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园区着力解决数据治理能力较弱、资源使用信息分散、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产业主题不明确等问题,展现出园区治理智慧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产城功能融合化、产业服务专业化的发展趋势特征。

智慧园区发展历程和内涵

智慧园区发展经历3个阶段,以实现智能感知数智共享

智慧园区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通过融合应用5G、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实现互通互联、开放共享、协同运作、创新发展、全面感知的新发展能力。智慧园区的建设发展可分为3个阶段。其中,智慧园区1.0阶段主要通过完善园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实现单点设施的初步数字化;智慧园区2.0阶段通过数字化平台的建设,实现多元应用场景的打通;智慧园区3.0阶段将人工智能技术全面融入园区内生产、生活、生态等方面,将园区中生产、运输、生活、市政、交通、能源、商务、商业等各个核心系统整合起来,作为有机整体实现智慧化跃升。

智慧园区的技术驱动要素

信息技术高效集成,赋能智慧园区建设全流程

智慧园区借助5G、物联网、大数据、BIM、GIS等信息技术,对园区内人流、物流、信息流等数据进行实时收集、存储与分析,实现园区规划设计、实施建设、运营管理等全流程的智慧化升级。利用信息技术,智慧园区内可构建智慧楼宇、智慧社区、智慧工厂、智慧交通等应用场景,并构建集合运行监控、智能决策等功能的智慧园区大脑,有机串联园区内生产厂房、办公楼宇、居民住宅、公共基础设施等不同载体,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的融合发展。

智慧园区发展的政策环境

中央加大引导力度,各地提出多维度举措支持智慧园区发展

我国“十四五”规划指出要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构筑美好数字生活新图景。中央强调智慧园区在数字化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并多次发布相关政策引导智慧园区的建设与发展。地方在中央政策的指导下,围绕智慧园区建设发展痛点与地方实际情况,积极推进相关政策举措的实施,重点关注资金支持、标准构建、平台建设、应用场景四大方面,多角度、全方位助力智慧园区产业的发展。

智慧园区建设路径与蓝图

通过规划设计、建设部署、管理运营,打造智慧园区生态

智慧园区的建设运营周期主要可以划分为规划设计、建设部署、管理运营三个阶段,是逐步将数字技术从概念落到园区方方面面,并实现智慧化管理服务和运营维护的系统工程。和智慧城市系统架构类似,智慧园区的生态体系可以划分为基础层、平台层和应用层,其中基础层包括感知终端、网络传输设备等,平台层主要包括基础平台和管理平台,应用层则是不同场景应用系统和交互界面。

智慧园区市场需求:总体概况

市场对建设施工、平台系统搭建等需求较高

基于2021年12月至2022年11月公开的325项智慧园区中标项目信息分析,从招采内容领域来看,近一年市场对建设施工、平台系统搭建两个行业中上游领域需求普遍较高;在包含多项交付内容的总承包项目或多标段项目中,同时包含智慧园区规划设计方案和后续建设施工的项目占比最高,一体交付建设施工与平台系统搭建的项目次之,分别占37.3%和25.5%。

智慧园区市场需求:价格特征

建设施工与运营服务类项目标的金额较高

通过对2021年12月至2022年11月中国智慧园区相关中标项目各领域中标金额进行分析,建设施工和运维服务两类项目的年招标总金额及单笔项目均价均在各类项目中排名靠前,一方面体现出招标方对智慧园区建设施工的偿付意愿依然稳健,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已有一部分智慧园区在持续运营一段周期后已有了新的运维升级需求,在此浪潮下,为已落地的智慧园区提供后续运维服务已成为智慧园区厂商的一项重要的营收路径。

智慧园区市场需求:采购偏好

招标方偏好本地企业,京粤豫苏企业异地中标较多

通过对2021年12月至2022年11月中国智慧园区相关中标项目供应商地域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约72.6%的项目由发包智慧园区所在省内企业(含大型企业在当地市场的分子公司)中标,显示智慧园区项目需求方相对更青睐在本地有企业实体或分支机构的供应商;另有27.4%的项目由外省供应商中标,通过进一步分析发包园区与这些中标企业之间的地域关联,发现在过去一年中,北京、广东、河南、江苏企业中标更多外省智慧园区发包项目。

智慧园区业务逻辑:注重规划建设

覆盖软硬件的规划设计和建设部署是智慧园区重要业务

智慧园区领域规划建设业务覆盖了规划设计、建设部署两大环节,包括楼宇空间、基础设施、智能终端等硬件以及平台系统等软件。由于我国智慧园区整体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智慧园区规划设计、建设部署是当前市场重要业务。园区资产持有方、运营机构等需求主体通常重视智慧园区规划工作,期望通过专业化、创新型、可落地的规划设计方案,形成智慧园区建设蓝图,并为智慧园区的建设部署、软硬件采购等工作提供标准依据。

智慧园区业务逻辑:业务场景渗透

智慧园区业务不断向多元化专业化的业务场景纵向渗透

一方面我国园区自身发展呈现专业化发展趋势,另一方面智慧园区建设发展不断完善、日益成熟,目前智慧园区建设开始不断向园区内专业业务场景渗透,同时制造业、医疗健康、教育、能源等领域的专业园区也开始推进智慧化升级。以商业办公为主要业态的智慧园区,其智慧化解决方案主要是围绕不动产行业的业务场景展开;专业业务场景下智慧化解决方案,则需要结合不同行业、不同业务的逻辑和特征,根据不同的要求侧重点,针对性设计并落实智慧化解决方案。

智慧园区业务逻辑:平台作用凸显

平台在智慧园区系统中的重要作用日益收到市场关注

平台在智慧园区系统中扮演着“神经中枢”的角色,通常集成了核心数字设施、关键技术工具、数据存储和计算、提供可视化看板/窗口等重要功能,服务于设备物联、业务融合、运营管理、客户服务等功能模块的实现。尤其是随着智慧园区建设不断向不同业务场景渗透,不同场景下的业务壁垒、数据壁垒、管理割裂等问题突出,平台的建设完善成为突破壁垒、提升智慧化水平的重要手段。市场上也开始出现聚焦于平台的服务商,通过本地部署或者SaaS等模式为客户提供服务。

智慧园区业务逻辑:关注用户体验

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运营管理成为智慧园区长久之道

随着智慧园区不断建设完善,智慧园区的发展也逐步迈入以“以人为本”为重要特征的3.0阶段,专业高效的运营管理服务成为智慧园区实现保值增值的重要保障。一方面,智慧园区运营管理服务团队需要综合考虑资产持有方、运营管理方、入驻企业主、职住人员和访客等多元相关主体的不同诉求,通过组织开展客户需求调研、客户满意度调研等工作,不断优化提升服务水平。另一方面,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理念逐步向规划设计阶段渗透,要求智慧园区规划设计方案也体现“以人为本”。

智慧园区厂商分布

智慧园区厂商集中于东部,具高注册资本、重实用专利特点

通过对中国经营业务范围包含“智慧园区”字段、目前处于在业或存续状态的560家企业进行梳理分析,发现约有367个中国智慧园区关联企业集中于东部地区,占全部样本企业的65.5%。高注册资本、重实用专利是当下中国智慧园区相关企业的两大特征标签,一方面,较大规模的注册资本金有助于智慧园区厂商在参与项目招投标过程中展现企业实力;另一方面,实用新型专利也是智慧园区厂商新技术方案和技术创新实力的集中体现。

智慧园区厂商生态

系统集成商、解决方案商、专业平台商是行业核心玩家

分不同厂商类型来看,智慧园区系统集成商、解决方案商、专业平台商是目前行业三类核心玩家。其中,系统集成商通常是科技龙头企业,得益于其在基础软硬件和核心关键技术方面的优势,掌握着行业重要话语权,通常会与不同解决方案商合作;解决方案商是行业重要玩家,通常扮演总集成总承包商的角色,统筹负责智慧园区的建设落地及运营;专业平台商是新兴的、在部分专业板块领域有专长优势的厂商,和前两类玩家存在一定竞争关系,在部分专业板块领域存在优势互补的合作关系。其他软硬件厂商、设计施工单位、弱电工程单位等为上述核心玩家提供相应的配套支撑。

核心厂商竞争要素

行业竞争要素主要集中在专业资质、行业知识等6方面

聚焦系统集成商、解决方案商、专业平台商三类行业核心玩家来看,智慧园区市场竞争的关键要素集中在专业资质、行业知识、人才团队、合作生态、技术水平、运营服务等方面。随着智慧园区向专业业务场景渗透、后期运营维护重要程度日益凸显,行业知识、人才团队、合作生态、运营服务等要素的重要性,预计将会有所提升。

市场前景可观

中西部园区智慧化建设及东部智慧园区升级需求并存

我国智慧园区建设整体呈“东部向中西部纵深”发展态势,横向对比智慧园区厂商数量区域分布比重与2021年12月至2022年11月智慧园区招采数量区域配比情况,发现东部地区智慧园区招采项目机会多、厂商集中度较高,中西部地区集聚厂商占比低于区域的项目需求占比,预期中西部地区智慧园区市场需求机会较大。不同地区在智慧园区市场需求方面也将产生分异,东部地区一批已完成基础智慧化系统建设的园区在管理运维一定时间后,预期将会更加注重高新技术与绿色可持续化等纵深发展方向,将新的技术、管理手段、管理系统与产业园区的创新性相结合。中西部地区则将依托东部产业转移机遇,立足各自区域特点和园区产业发展基础,将智慧园区建设与园区产业规划发展相结合,推动一批存量产业园区向智慧园区转变。

场景需求多元

智慧园区内部智慧场景进一步纵向拓展、精细化发展

智慧园区实现了由单点智能到全场景智能的转变,随着园区数字平台系统的使用逐渐深入,园区内部个人、企业、园区管理者对于智能化系统的要求不断提升,推动园区内各类智能化场景的建设往更加精细化、定制化的方向发展。各类智慧场景在加强场景间横向体系化联系的同时,也围绕人居生活、企业经营、园区管理、产业发展等主题不断纵向演进,支撑智慧园区一体化、生态化、精细化发展。

专业运营生态

生态营造上,推进智慧园区运维所需的数字人才培养

随着智慧园区相关系统及技术不断渗透到招商运营、专业生产、业务拓展、管理决策等多个场景,各应用场景中能够“用数”的数字化人才出现缺口,导致智慧园区平台系统“设而不用”“不如人工”等问题时有发生,在智慧园区生态下仍需协同多方资源进一步加大数字人才培养力度。当前,我国智慧园区建设、运营、维护等方面主要需要三类人才,第一类是能够运用智慧园区系统办事的运维类人才,第二类是能够利用智慧园区系统优化决策的治理型人才,第三类是有助于智慧园区产品方案优化迭代的创新型人才。

面临新的挑战

依旧面临应用壁垒、业务割裂、数据安全、管理运营等挑战

智慧园区业务发展的根本在于为园区经营管理提供智慧化手段,帮助资产持有方和运营方实现园区资产保值增值、产业生态高效运营、城市服务功能提升等综合性管理经营目标。随着园区智慧化水平不断提高,智慧场景在园区的方方面面应用渗透,智慧园区的建设和运营难度也有所加大,预期将面临专业场景应用壁垒突出、业务割裂问题依旧存在、数据安全日益受到重视、管理运营水平有待提升等难题,需要行业的需求方和供给方共同努力克服。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