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到了,中介们又活跃了起来。

最近楼市又开始炒作新动作了,各种所谓的“利好”频出,似乎买房又成了人生的主旋律。

但在另一面,《中国新闻周刊》发布了一个新的调查——2035年,义务教育在校生或减少3000万!

也许,现在的你已经离开校园。

但这个新闻背后的信息,将在未来,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

12年后,义务教育在校生或减少3000万。

根本原因,还是因为人口负增长的趋势难以逆转。

2023年,中国人口减少85万人,出现了自1962年以来第一次的负增长。

尽管生育政策几乎全面放开,但综合人口教育,现代生活理念,国外发达地方的历史经验等等综合因素看,这个趋势很难被“纠正”回去。

未来的孩子越来越少,影响的可不仅仅是养老、保险等等的焦虑。

也有教育资源的“大释放”。

据报道,2023年以来,北京、广州、济南、大连多地发布了义务教育学位预警。

2017~2023年,北京已累计增加了18万个中小学学位,并计划在2023年继续增加2万个中小学学位。

之所以增加那么多,主要是因为2016年“二孩”的时尚,导致人口的一波增长拉升,现在,这些孩子也要读小学了。

可另一头,从2017年开始,中国的出生人口就从1723万人一直降到去年的956万。

按照人口学的研究,社会总和生育率至少为2.1,才能维持正常的人口更替水平。

但中国现在的数字是1.15以下。

未来,甚至可能破1。

这意味着什么呢?

现有的学校、现有的妇产科医院、现有的月子中心……未来的人气和生意,可能就不那么好了。

一个直观的感受是,无相君老家县政府搞了个开发区。

区内规划了幼儿园12个班,但现在上学的孩子有多少呢?

不到30个。

基础设施的过度建设,加上未来服务人口的减少,随着时间的发展,会逐步传导。

比如小学,专家预测中国小学学位需求峰值出现在2024年,初中在2029年,之后就会不断减少。

所以,民办小学会因为财力相对较弱,最先卷起来。

其次,公立小学会从“吃香”,变得招生困难。

再传导下去,就是对老师的需求下降,大量老师可能无事可做。

比较好的解决方式呢,可能是学习西方,搞小班制,一个老师就带10个孩子,提高教学质量。

比较卷的方式呢,就是缩小,甚至清退教师编制,进行市场化改革,聘任合同制+高奖金激励。

这样,一来可以减少财政负担。(随着老龄化加剧,养老、医疗等方面的财政需求会增长很快)。

二来可以加强编制内的竞争压力,让老师凭本事吃饭,这样家长和学生也是喜闻乐见。

厦门现在就有了试点,从回馈来看,除了老师不怎么乐意外,各方面都挺乐意的。

再把目光放长远一点,在教育设施日渐丰富,人口日渐减少后,未来的教育资源也不再那么紧张。

升学会变得更容易,学生不用那么卷,各种稀奇古怪的竞赛也会减少。

如果现在的教师轮岗,学区划分轮动的政策可以在各地没有既得利益阻碍的情况推行下去。

几个因素叠加起来,那么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画面就出现了。

1.学区房概念难以接受了。

2.孩子上学,父母的生活工作没那么大压力了。

3.高考、上大学会越来越轻松。

从邻国国外的经验看,少子化之后,很多私立高校非常卷,开始主动甚至是无底线的降低招生门槛。

所以说,未来的高等教育,会进一步普及下去。

同时,职业学院会因为就业率高,工作相对好找,更加被青睐。

最后,再说点现实的。

我还记得马云几年前说过一句夸张的话:十年之后,房价如葱。

可能有点夸张,但在高库存和低需求的双向拉动下,这并非没有可能。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风水轮流转。

事物的发展,总是由量变到质变,总是物极必反的。

比如我们曾经看不上的什么泥瓦匠、水电工,现在收入可能要远大于他们辛苦培养出来的大学刚毕业的孩子。

也许,当下的你还在为孩子在哪上学,未来该学什么感到忧虑。

也许,你还在疑问学区房怎么这么贵,考虑牺牲生活质量去买学区房值不值得。

那么,请稍微放宽点心。

人之所以接受教育,就是为了认识真理,追求自由。

过去很多很多年,我们都被一些无形的现实搞得太累。

为了一个学区房省吃俭用,从大房子搬到老破小,求爷爷哭奶奶,东挪西借。

很多现在我们苦苦追求的东西,到头来会发现,不过是一场空。

认清并顺应规律吧。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