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市科技兴农、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专场新闻发布会召开

5月25日,大同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就我市科技兴农、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介绍,并回答媒体提问。

主持人:中共大同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大同市政府新闻办主任 殷雪年

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

大家好!欢迎出席今天的新闻发布会。5月6日,我们召开了2023年市委一号文件解读专场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举办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第二场新闻发布会,就科技兴农、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进行专场新闻发布。为帮助大家更准确地了解全市科技兴农和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目标和路径,今天我们很高兴邀请到: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席志俊同志,种业科科长孙月明同志,市果蔬药茶发展中心主任于天富同志,市农业农村局乡村产业发展科副科长董璐同志,他们将为大家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市委市政府新闻中心副主任张志同志也参加今天的发布会。

今天的发布会议程有两项。首先,请席志俊同志介绍有关情况。

大同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 席志俊:

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和大家见面。我代表市委农办、市农业农村局对大家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我市“三农”工作表示衷心感谢!下面,我简要介绍今年全市农业农村重点工作:

2023年,全市农业农村系统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学习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考察调研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建设农业强国和省委“融入京津冀、打造桥头堡”战略部署,紧紧围绕市委“奋斗两个五年,跨入第一方阵”总目标、建设农业强市和农业“双十”目标,坚持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以项目建设为统领,全方位夯实稳粮保供基础,做优做强八大特色农业产业,扎实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努力开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局面。具体来讲,主要推进六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是强化稳粮保供,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全年粮食播种面积421.7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25.6亿斤以上。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推动2023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31万亩及早开工建设,当年建成20.8万亩。发展有机旱作全膜覆盖膜下滴灌高效节水农业50万亩,完成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6万亩。

二是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担当种业强省建设排头兵。抓好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持续推进边鸡、广灵大尾羊、灵丘青背山羊保护提档升级,加强黄花、黄芪及杂粮等种质资源圃建设。抓好种业创新攻关,加大以国家级资源马身猪为基础资源,开展符合大体型“三晋黑猪”新品种培育;推动高寒生态区马铃薯、黄花等特色种质资源鉴定创制工作;加强晋北高标准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建设。

三是实施“特”“优”战略,全力促进产业振兴。黄花产业方面,进一步建立健全“大同黄花”标准体系,加快建设全国一流的集种植、加工、科研、产业、文旅融于一体的黄花产业集群。黄花面积力争稳定在26万亩左右,年鲜菜总产预计达到20万吨。畜牧业方面,坚持“稳猪、强牛、兴羊、促禽、增草”五位一体,持续走好“两山一盆地”农牧循环、绿色发展之路。加快“北肉”进出口平台建设和招商运营,引领带动我市由畜牧大市向畜牧强市转型发展。有机旱作(杂粮)方面,巩固和提升我市杂粮在全省乃至京津冀地区的地位,打造京津冀“米袋子”基地。杂粮面积计划稳定在180万亩,产量稳定在5.8亿斤以上。持续办好第十届中国·大同车河国际有机农业论坛,叫响有机车河、有机大同。蔬菜产业方面,推进蔬菜集约化育苗场和食用菌菌棒生产基地建设,新建改造设施农业2.2万亩,产值预计达到30亿元。中药材产业方面,依托“东药材”商贸平台,加快建设晋北地区药材集散中心,加大“恒山黄芪”系列标准制定实施,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42万亩,产量力争突破1.2万吨,产值达到8.8亿元。渔业方面,依托冷泉水、地热源、富硒土、桑干河滩面等资源优势,加快现代渔业产业布局,水产养殖面积保持住2.7万亩,水产品总产量力争突破2500吨。

四是强化项目驱动,促进产业全链条发展。扎实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建设,推进总投资185.53亿元的210个农业农村领域重点项目建设,全年完成投资100.27亿元,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预计达到197亿元。重点深化与百胜(中国)、益海嘉里、新希望集团和北京供销社北京保障供应链管理公司等龙头企业合作,发挥国际陆港“北肉”平台、北方预制菜产业园等重点项目示范引领作用,有效承接京津冀协同发展农业板块溢出效应。同时,做优做强“大同好粮”“大同黄花”区域公用品牌,着力提升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加快农文旅融合,打造一批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的美丽休闲乡村,打造京津冀休闲旅游“后花园”。

五是创建美丽宜居乡村,打造同风同韵和美乡村。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创建,以点带面推进乡村建设,持续改善乡村风貌和人居环境,完成农村户厕改造18596户,完善基础公共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培育文明乡风,建设具有同风同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六是深化农业农村改革,赋能增强发展活力。大力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强化示范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创建工作,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持续巩固“清化收”成果,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项目支持农业生产托管扩面积达到30万亩。持续强化高素质农民培训持证工作,预计完成培训1.5万人、颁证1.4万人。以上就是2023年我市将要重点实施的“三农”工作。谢谢。

主持人:

谢谢席志俊同志的介绍。

下面进入答问环节,提问前请各位记者通报所在新闻机构名称,开始提问。

山西日报记者:

今年市委一号文件提出“要依靠科技与改革双轮驱动,加快实施农业‘特‘优’战略”。农业科技创新是建设农业强市的基础,也是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的关键所在,大同市在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方面有哪些举措?谢谢!

大同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 席志俊:

谢谢记者的提问。只有实现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农业发展后劲才更足。我市坚持以科技兴农为指引,把农业科技摆在突出重要位置,从农业科技创新、基层农技推广、高素质农民培育三个方面持续发力,以科技创新赋能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一是农业科技创新引领。聚焦关键技术卡点、产业升级痛点,引导我市创新能力强、带动能力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科技领军企业,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山西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组建科技创新联合体,依托大同黄花产业发展研究院和有机旱作发展研究院,开展黄花、畜牧、设施农业、有机旱作等重点产业、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创新研究,靶向解决短板弱项,做到产业有所求、技术有所应。

二是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支撑。以集成推广优质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为目标,构建农科教、产学研精准高效、多方协同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今年,我市遴选发布粮食、蔬菜、中药材、养殖等10大类30项优质高效农业生产主推技术,将建设20个技术先进、带动明显的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培育20个基础条件硬、服务效果好的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组织,培训253名基层农技人员,招聘56名特聘农技员,继续实施公费农科生计划,稳定队伍、培养后备、提升素质,增强农技推广服务效能,打通科技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

三是高素质农民培育筑基。坚持需求导向、产业主线、分层实施、全程培育,遴选专业优势明显、培训质量效果好的机构,依托大同市高素质农民培训学院专家教授,充分吸纳“田秀才”“土专家”,构建公益性机构和社会资源各展所长、优势互补的高素质农民培训体系。2023年预计重点培训农业经理人50人、农村创新创业者100人、新型经营主体服务主体带头人1669人,乡村治理及社会事业发展带头人731人、种养加能手2350人、高素质女农民100人,开展技术指导、政策推介、创业支持一体化的全程跟踪服务,推动“培训持证一体、产业就业融合、增效增收同步”。谢谢。

山西经济日报记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必须把民族种业搞上去”。在全国、全省全力打好种业翻身仗的大环境下,大同市将如何吹响种业振兴“冲锋号”,采取哪些措施来保障全市农业高质量发展?谢谢!

大同市农业农村局种业科科长 孙月明:

感谢记者的提问。我市地处高寒冷凉地区,特优杂粮、畜禽等方面种业优势明显,其中我市国保畜禽品种数占全省50%,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占全省41%;在资源利用上成果显著,以我市畜禽遗传资源马身猪为素材培育出了“山西黑猪”“太原花猪”“晋汾白猪”3个新品种(系),其中“晋汾白猪”通过国审品种审定,也奠定了山西现代养猪“土洋并驾、黑白并存”的种源格局;以山西农大高寒区作物研究所为主体培育的10余个特优杂粮新品种,在全省及周边地区大面积推广。

为更好地发挥种业优势,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今年我市印发了跨度10年的《大同市种业振兴行动实施方案》,通过实施五大行动,即种质资源保护利用行动、种业创新攻关行动、种业企业扶优行动、种业基地提升行动、种业市场净化行动,加快我市种业振兴步伐,为实现农业特色转型、科技兴农、高质高效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实施种质资源保护利用行动。抓好资源收集保护,全面完成为期3年的种质资源普查工作,摸清全市种质资源家底,发布农业种质资源状况报告。抓好资源保护体系建设,在现有省级以上畜禽资源保种场(区)规模上,继续扩容部分保种场(区),不断完善保种基础设施条件,每个畜禽保护品种均实现“错位异地”保护格局;扎实推进黄花、黄芪等特优资源种质资源圃建设。

二是实施种业创新攻关行动。抓好育种创新平台建设,依托山西农大高寒区作物研究所和优势企业科研力量,构建大同市高寒生态区作物研究创新中心,推动马铃薯、谷子、糜黍及黄花、黄芪等特色种质资源发掘和创制。抓好特优作物品种及畜禽品种培育,到2030年力争实现马铃薯、黄花、黍子等5-7个作物创制品种及肉用羊、生猪、乳肉兼用牛3个畜禽品种取得重大成就。

三是实施种业企业扶优行动。围绕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要求,突出黄花、黄芪、马铃薯、黍子及马身猪、广灵驴等地方重点品种,聚力研发攻关,加大良种繁育推广力度,加快培育壮大种业企业集群。今年,计划按类别培育扶优10-15家市级优势种业企业,到2027年,扶优培育5-7家专精特新种业企业跨入省级重点种业企业行列,到2030年,力争扶优培育1-2家“育繁推一体化”专精特新种业企业跻身国家级行列。

四是实施种业基地提升行动。依托产业基础和发展需求,分类别、分品种、分区域,建设马铃薯、黍子、蔬菜等一批农作物制种基地及生猪、肉牛、肉羊、奶牛等一批畜禽繁育基地,通过推进种业企业与育繁基地紧密结合,改善育种科研、生产加工、疾病防控等基础设施条件,逐步健全育繁推一体化良种繁育体系,实现良种供种率进一步提高,良种销售辐射京津冀晋陕蒙等地区市场。到2027年,实现马铃薯良种繁育面积3万亩以上,蔬菜育种苗突破3亿株,实现认定省级畜禽核心育种场2个、扩繁场5个以上。

五是实施种业市场净化行动。加快推行全链条、全流程监管,构建属地为主、部门协同、区域联动和社会参与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切实保护品种权人合法权益,积极开展保护种业知识产权专项整治行动,依法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套牌侵权等违法犯罪行为,让侵权者付出沉重代价。加强种业市场检查,在制种关键时点,加强对非法转基因种子、种畜常温精液和冷冻精液的监管,全面净化种业市场。谢谢。

山西科技报记者:

黄花产业作为全国知名的特色优势产业,今年大同市具体有哪些措施推动产业持续做大做强?谢谢!

大同市果蔬药茶发展中心主任 于天富:

感谢记者的提问。今年,全市将持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关于黄花产业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把大力发展黄花产业作为发展农业“特”“优”农业的重要抓手,进一步加强标准化生产,持续延伸产业链条,强化市场品牌建设,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加快构建全市黄花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和高标准市场体系,全产业链推动黄花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进一步夯实产业基础。扎实推进黄花种植基地水利、道路、电力项目建设,有效提高基地综合生产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快推进标准化生产步伐,制定一批黄花产品系列标准,打造黄花高产标准化示范基地8700亩,大力推广黄花标准化栽培技术、黄花专用肥、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绿色科学防控等关键技术,进一步提升黄花产量和品质。

二是强化科技支撑。依托大同黄花产业发展研究院科技人才优势,不断加大与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在已有黄花功能功效检验结论基础上,深入研究黄花抗抑郁、促泌乳、促进肠蠕动等活性成分,开展功能性产品研究与开发,持续延伸产业链。

三是提高加工能力。一方面,在现有加工设施设备的基础上,结合生产实际需求,继续支持晾晒场、预冷库、烘干设施等建设,满足鲜菜加工需求。另一方面,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培育壮大一批黄花龙头企业,支持研发中心、精深加工、产品中试生产等项目建设,开展黄花功能性产品研发、中试与推广,打造一批优势“拳头产品”,有效提升产品附加值。

四是做优做强品牌。充分发挥“大同黄花”全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效应,持续深化与国内知名品牌营销企业对接合作,系统化、整体化包装策划运营“大同黄花”区域公用品牌。持续举办大同黄花丰收活动月及萱草文化节等系列活动,扩大品牌影响力。

五是拓展市场营销渠道。深化与百胜中国合作,打造肯德基忘忧主题餐厅。持续开展黄花“五进九销”和“消费帮扶”活动,鼓励支持设立黄花直营店;充分利用农产品出口企业海外营销渠道,提升黄花产品出口量。加快黄花e镇建设,支持鼓励黄花企业、合作社在电商平台发展线上直营店、特产馆、直播带货。

六是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加快“大同黄花”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加快萱草种质资源圃建设,开展以黄花、萱草为主的科普、自然、食农、生活等系列教育活动,大力传播“中华母亲花”文化,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谢谢。

黄河新闻网记者:

设施农业是大同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目前全市发展现状如何,今年在促进设施农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又有哪些具体举措?谢谢!

大同市果蔬药茶发展中心主任 于天富:

谢谢记者的提问。作为全市八大特色农业产业之一,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实施“特”“优”战略、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全力推动区域化、规模化建设、标准化发展,全市设施农业总面积突破10万亩,产业发展质量明显提升。今年我市将按照“扩面积、提产能、增效益”的发展思路,立足气候、区位和产业优势,强化政策支持、科技支撑,做强基地、做优品牌、做大市场,打造高效、集约、安全、智能的现代设施农业体系,不断提高“菜篮子”产品的供应水平,持续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一是提高蔬菜集约化育苗能力。新扩建集约化育苗场3个,进一步扩大育苗专用设施面积,逐步改善育苗设施条件,集成应用现代技术装备,提高育苗规模和质量,力争年育苗量达到1.5亿株;促进优良蔬菜品种更新换代,选育一批优质、丰产、抗逆性好的蔬菜品种,全市蔬菜良种应用率达到95%,病虫害综合防治率达到98%,为我市蔬菜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扩大设施生产规模。新建一批规模化设施农业生产基地,全年新增日光温室、塑料大棚等设施面积2万亩;开展设施标准化改造工程,升级改造结构不合理、保温蓄热性能差、土地利用率低和存在安全隐患的老旧日光温室0.2万亩,配套完善环境监控调控、智能灌溉控制、水肥一体化等设施设备,有效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周年均衡供应水平。

三是推进标准化生产。创建设施农业标准化示范园5个,配备完善基础设施,推广应用小型园艺机械,智能化、数字化、自动化等信息技术装备;优化种植模式,推广普及绿色、有机、水肥一体化、膜下滴灌等标准化种植技术。建立健全设施农业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完善投入品管理、生产档案、产品检测、基地准出和质量追溯等制度,稳定产品质量安全。

四是做强设施食用菌产业。不断培育壮大食用菌龙头企业(合作社),加快建设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基地,加强优良菌种及珍稀菌种的驯化、改良,提升食用菌标准化生产能力,食用菌总产量预计达到3万吨。

五是做优设施水果产业。加大设施水果育苗场及配套设施建设,大力推广设施水果标准化生产技术,逐步加快草莓、葡萄、油桃、冬枣等设施水果产业发展,丰富设施农业产品种类,打造特色设施农业。

六是持续打造品牌效应。进一步加大“阳高红”西红柿、“天镇无公害蔬菜”“广灵食用菌”特色品牌宣传力度,逐步完善县域公用品牌体系,制定技术规范、操作规程、产品分级等方面的标准,整体提升“大同冷凉蔬菜”品牌在京津冀地区的影响力。

七是拓展市场销售渠道。探索建立产地直通零售的产销对接模式,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与合作社作用,采取“合作社+经纪人+农户”模式,通过“产销对接”“农超对接”“订单农业”等方式,与农户建立长效合作机制,降低生产风险,提升产品销售量。谢谢。

大同日报记者:

农产品加工是提高我市农产品附加值的重要途径,大同市将采取哪些举措促进农产品加工?谢谢!

大同市农业农村局乡村产业发展科副科长 董璐:

感谢记者的提问。近年来,我市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立足实际,发挥优势,在“两山一盆地”优化布局农业产业,大力发展“一县一业”,基本形成了云冈、平城的奶牛和城郊农业,阳高、天镇的果蔬和生猪,浑源黄芪,左云马铃薯和肉羊,云州区的黄花,广灵的小米和菌业,灵丘有机农业和干果,新荣杂粮和马铃薯等,主导产业优势凸显,产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

今年我们将继续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向纵深发展。

一是立足产业基础,把精深加工链条延伸好。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投入、营造环境和强化服务等办法,促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快速发展,重点培育创新能力强、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优势明显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着力培育和引进一批种业型、加工型、流通型、服务型、科技型的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重点在产业链条延伸以及产品深度开发研究上下功夫,培育一批真正有市场竞争力、占有率的拳头产品,开发一批黄花、杂粮、干鲜果、中药材等植物提取、药食同源、新产品添加等高精尖技术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

二是注重科技支撑,把市校合作机制运用好。依托有机旱作研究院、黄花产业发展研究院、乡村振兴研究院,以项目、基地、特聘岗位等为载体,深度推进畜牧、蔬菜、杂粮、黄花、食用菌等产品领域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加大市校合作财政支持力度,就实用性应用型研发开展深度合作,积极争取建立教授工作站和博士后流动站,构建一批特色产业育繁推一体化的示范基地。继续举办“车河国际有机农业论坛”、“中国黄花产业发展论坛”、“中国黄芪高峰论坛”等论坛及活动,进一步扩大特色产业的影响力和科技支撑水平。

三是加快标准制定,把农特产品品质控制好。在黄花、黄芪、杏果、杂粮等产业全面推广绿色、有机标准化种植,推进农产品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引导鼓励龙头企业组建规范化专业组织,制定推行特优农产品精深加工标准。建立假冒伪劣产品和企业黑名单制度,确保产品品质和质量。例如,黄花产业上,在现有的种植、加工、产品规程、标准的基础上,加快制定种质创新、贮藏与包装储运以及黄花产品等一系列地方标准、行业标准,进一步建立健全“大同黄花”标准体系,不断提升黄花产品品质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为做成全国知名品牌奠定坚实基础。

四是整合产业资源,把预制菜产业发展好。我市预制菜产业发展具备明显地理区位优势,我们将以“特”“优”农业资源为依托,坚持政府搭台、市场主导和企业参与,加强科技支撑,完善产业体系,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提质增效,整合优化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同时大力推广“原料基地+中央厨房+物流配送”等模式,加快预制菜企业进一步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转型升级,加快全产业链融合发展。下一步计划出台《加快推进大同市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2023-2025)》等政策,采取一系列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加大政府引导、政策集成、资源集聚力度,积极鼓励县级搭建平台、自创政策、形成合力,全力推动预制菜产业发展。培育预制菜产业集群,对有发展潜力的重点企业进行转型升级,融合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培育壮大一批中央厨房预制菜企业,打造北方最大的预制菜产业基地。

五是聚焦市场导向,把线上线下市场拓展好。全方位打造“大同好粮”“大同黄花”区域公用品牌,建立健全品牌保护机制,全面推广使用统一标识。加强品牌保护、国际质量体系认证,继续加大“三品一标”认证力度,擦亮“大同好粮”“大同黄花”金字招牌,有力提升“大同好粮”“大同黄花”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组建大同农特产品营销团队,在全国各大城市开设品牌专卖店、直销点和专柜。深化电商合作,积极采取直播、带货等方式,拓展“大同好粮”“大同黄花”线上销售。运用好大同国际陆港优势,积极拓展我市农特产品海外销售市场,促进产品出口。谢谢。

主持人:

谢谢董璐同志。由于时间的关系,提问环节到此结束。感谢席局长的情况介绍和三位嘉宾的问题解答,也感谢各位记者朋友的参与,希望新闻媒体加大对我市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宣传报道力度,为助力科技兴农贡献力量。

本场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监制:殷雪年

审核:李志娟

编辑:刘利峰 张雁君

来源:中共大同市委宣传部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