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
1.谈到ChatGPT,现在大家害怕、焦虑或者是欣喜迎接的到底是什么?
2.出版这个古老的行业是否会被ChatGPT颠覆?编辑会被ChatGPT取代吗?创作者会被取代吗?为什么?
3.可以预见的是,出版行业的各个环节或将升级或被取代的部分是什么?
4.所在的公司、团队,或者个人对ChatGPT的来袭有什么反应吗?
5.未来,ChatGPT等不断迭代的人工智能技术是否会更新整个行业的发展效率?
看看ChatGPT的回答
作为一种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在出版行业中,有几个领域我可以帮助优化或可能取代某些任务。以下是这些领域的详细分类:
翻译人工智能驱动的翻译工具可以提供快速、具有成本效益的文本翻译,从而更容易以多种语言发布作品。虽然高质量翻译仍然需要人工翻译,但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加快流程,并处理低优先级内容的批量翻译。
营销和促销 人工智能可以自动执行常规营销任务,例如社交媒体发布、电子邮件活动和促销材料的内容创建。生成的广告文案、新闻稿和促销内容可以在营销过程中节省时间和资源。
客户支持和参与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可以处理基本的客户查询,提供书籍建议,并协助订单处理或解决问题,从而减少人工支持团队的工作量。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人工智能可以优化并可能取代出版业的一些任务,但它不能完全取代作者、编辑和其他行业专业人士带来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人情味。人工智能应该被视为加强和支持人类工作的工具,而不是完全的替代品。
答
我们应关注和思考
未来海量AIGC内容的出版策略
■谢俊波(湖北长江传媒数字出版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A1:Chat GPT从发布到爆火,创下了新的纪录,也颠覆了人们对人工智能的认知。据World of Engineering 整理的一份“达到全球 1 亿用户所用时间”排名显示,iTunes 达到 1 亿用户用了 6 年半、Twitter 用了 5 年、Meta(Facebook)用了 4 年半、WhatsApp 用了 3 年半,而 ChatGPT在2022年11月30日推出仅两个月后,它在2023年1月末的月活用户已突破1亿,成为史上用户增长速度最快的消费级应用程序。可见,人工智能技术和应用的巨大潜力和市场需求,我们需要认真对待其中的风险和挑战。
作为出版从业者,我一直在关注和思考新技术带来的变化,特别是AI的发展和我们从事工作的关系。和很多同行交流过,确实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和态度,但较少有害怕和焦虑,更多的是一种对未来美好的期待,普遍比较认同人工智能应用的发展会不断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相信很多传统难以解决的问题亦会随之解决,未来我们都会有一个AI助手相伴相随。
图源:包图网
A2:出版行业的发展,一直都和不同时期的新技术应用有着紧密的联系。回顾出版历史,无论是出版介质从硬质到软质再到虚拟,还是每一次新技术在出版中的应用,都会极大提高出版生产力、扩大出版物生产与传播能力,从而带动知识与信息的普及化、大众化。近年来,出版实践中有二维码技术、XR技术、音视频技术、数据库技术和“云大物智区”等大量数字新技术的应用,正在重构着知识服务方式并推动出版形式创新。随着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新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也必然会带来新的变化,对出版行业而言更多的还是促进和提升。
新技术离我们很近,既不能盲目跟风,也不能置若罔闻。面对新技术带来出版的新变化与新趋势,应客观理性地看待,积极思考和探索尝试。
我们的工作方式会随着新技术的应用发生变化,但编辑工作的专业核心不会变;我们的内容会随着AIGC的普及更加便捷和高效,但作者创作的核心价值不会变。 面对人工智能的“内容创作能力”,我们应关注和思考未来海量的AIGC内容的出版策略。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和变革,我们要清晰认识到传统出版业自身的优势和价值,相信出版从业者的智慧和创造力,通过与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和创新,更好地满足读者需求,实现行业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A3:从出版全流程来看,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会遍及整个出版业务流程。比如,AI技术赋能产品研发,可以为传统出版产品提档升级,创新融合出版产品形态和服务模式;AI技术赋能内容生产,可以降低人工成本和时间成本,提高内容的质量和编校效率;AI技术赋能产品营销,可以更好优化营销策略,提升数字时代营销服务的精准性和体验感;AI技术促进产业链的延伸,可以促进“出版+”“文化+”的实施落地,提升出版机构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中的服务能力和水平;AI技术赋能企业管理,可以进行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提高出版机构的治理能力和水平。
A4:一是对新技术保持密切关注,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创新应用。二是积极尝试跟进,在探索中前行,针对一些感兴趣的问题与人工智能对话,也尝试对选题名称进行优化、文稿润色等。从效果上来看,目前的版本有惊喜也有不足,不同版本也在不断丰富和完善,我们还应关注如何与AI进行有效对话。
面对ChatGPT
呼吁大家做“理性乐观派”
■白 羽(图灵文化高级策划编辑)
A1:从媒体上被热议的话题可以发现,大家对于会不会失业这件事是比较焦虑的,因为ChatGPT相关技术的扩散,必然带来生产力的进一步提升,而我们中的很多人将被移出自己的舒适区,面临摩擦性失业的情形。欣喜的人,则是看到了新技术到来之后的红利,就是工作效率极大提升,自己的时间被解放出来,可以更多地花在有创造性的事情上。
不过更多的情况是喜忧参半,因为人工智能到底会把人类社会带向何方,大家是不明确的,AI会不会带来硅基暴政,也尚未可知。但是从人类过去发展的历史来看,曾经为人类所担忧的全球变暖、酸雨等问题,并没有像人们所预测的那样造成毁灭性的后果,反而是科技的进步让这些问题得到解决或缓解。马特·里德利在他的《理性乐观派》一书中对此有详尽的描述,所以,我也呼吁大家做一个理性乐观派。
A2:ChatGPT背后的公司OpenAI,它的创始人叫山姆·阿尔特曼,据山姆说:“AGI(即通用人工智能)将创造惊人的财富。一旦有足够强大的人工智能加入劳动大军,很多种劳动力价格(驱动商业和服务的成本)将逐渐归零。”清华大学基础科学讲席教授刘嘉在近期的分享中说:与知识有关的职业将萎缩甚至消失,包括教师、律师、医生、程序员、会计、编辑等。
编辑真的会消失吗?这就要回到编辑的本质来看。编辑实际上是参与创造伟大作品的人,合作者未来可能是人,也可能是AI。编辑的核心职能,在于连接内容创造和内容消费两端,从用户的需求出发,反向来组织资源、创造用户需要的产品,并把产品送到用户手中,且陪伴他们一起成长。
图源:包图网
未来,编辑的运营特征会更加明显。根据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副总经理、凤凰传媒总经理佘江涛的说法,精准出版的时期或许已经降临。如何实现精准出版?这一定会要求编辑明确地知道自己做的产品用户是谁、在哪里,以及如何触达他们并与他们互动。事实上,如果把知识产品提供商的范围扩大,我们会发现,很多企业已经在这么做了。
ChatGPT的出现,实际上提供了一种机遇,就是我们利用它来武装自己、提升自己,完成别人早已完成的转型,成为精准出版时代为用户创造其所需内容的、合格的产品经理。
A3:出版的主要过程,就是内容生产、复制和传播,有形的复制一定会被大规模取代。未来会有那么多人需要纸书吗?纸张作为一种介质,将随着新的杀手级介质的出现、普惠,而成为小众内容产品的承载者。
其次是翻译。春江水暖鸭告知。图灵团队到成都和作译者交流时,译者们言语之间充满危机感,这对于整个出版生态的影响是,原来生存就困难的翻译行业,尤其译者生存更难。对于编辑来说,学会用人工智能翻译,将成为迫在眉睫要学习的基本功。
再次是创作端的巨大变化。AIGC将深度参与创作,这确然是一种升级,但也会带来新的问题。例如,著作权的定义将发生变化,是否保护AI生成图片的著作权?美国当前的做法是不保护,国内目前还没有明确。作为编辑,我们也将不得不审视拿到的内容,它们提供了新的洞察吗?给用户创造了新的价值吗?因此,未来如何评估作者的内容,也是摆在编辑面前的一个新任务。
A4:ChatGPT的出现,开启了智能革命时代,就像蒸汽机的出现和应用开启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我所在的图灵公司自2005年成立以来,就一直走在技术前沿,通过专业和通俗计算机图书、科普图书等来服务大众的知识、技能学习需求。在ChatGPT出现之后,我们预感到出版业将有重大转型和变革,所以就像多年前开发图灵社区一样,图灵公司积极拥抱变化。
具体来说,图灵公司成立了数字业务部,开发并上线了一系列数字产品,尤其是ChatGPT共学营。以图灵联合创始人刘江为出品人,在图灵总经理谢工带领下,数字业务部策划并持续迭代这一新的教育产品,是图灵公司出版转型的一次重要尝试。这是我们面向未来做的教育产品,在学习路线图设计中,包括12场线上闭门直播交流、365天社群/圈子交流答疑、1本在线连载电子书。
ChatGPT共学营上线以来,已经吸引2000多名学员加入社群,直播场观累计15万。在B站上线后,共学营迅速攀升至课堂排行榜IT互联网第一名。
同时,公司鼓励全员抓紧体验ChatGPT或同类产品,尽快获得AI技术产品的加持,并部署编辑部运用AI翻译来改革原有的翻译流程,提升图书出版效率。
可以预见,这只是一个开始,未来可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出版同行们,大家别犹豫,快上车!
A5:答案是肯定的。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到今天,尤其随着ChatGPT等先进生产工具的逐渐普及,整个出版行业的发展效率将得到提升。但是这种提升仅仅指望技术显然是不现实的,出版机构的管理效能的提升也非常重要。
我们可以运用高德拉特博士提出的瓶颈理论来思考这个问题,那就是,新技术的应用是否让出版业突破了原来的瓶颈?如果运营能力是瓶颈,技术带来的红利将被吃掉。可以说,未来出版行业的发展效率是否能大幅提升,主要取决于从业者的软技能是否得到了相应提升。
只有拥有了与先进技术相匹配的生产关系,生产力才会真正被解放。
图源:包图网
我们好像还没有
感受到ChatGPT的冲击
■张 阳(当代世界出版社三编辑部主任)
A1:应该还是有点害怕自己的工作会被取代,会影响自己的职业发展吧。比较兴奋的点应该是发现这家伙太厉害了,几分钟之内就能写出来逻辑清晰、思维缜密的文案。以前查不到或者查得很费劲的资料,也就是一句话一分钟的事。
A2:我觉得这个行业整体应该不会被颠覆或者取代 (也许是为了维持我脆弱的自尊)。但是是不是编辑工作中的部分内容会被迫发生改变,这不好说。编辑行业虽然古老、传统、守旧,但有一点是任何时候无法被颠覆的:编辑是一份关于“人”的工作,只要是人,就不可能完完全全被取代。我们说ChatGPT再强大,毕竟是机器人,即便无限无限接近人类,也终究不是人。人是复杂的,有情感的, 编辑职业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要去挖掘这个世界里情感最丰富、面貌最多样的人和事情。
创作者,我觉得要区分类型。有的创作,比如说,有一定模板和套路的创作,那这个家伙是完全能写出来的,但是属于人类的复杂情感的创作,我觉得很难。
A3:我能想到的是——文案的生成,尤其一些公文写作,一些需要逻辑支撑、观点论证的文案,那很有可能这家伙成为替代者。因为它在这方面,甚至写得比一般人写得好 (堪称完美)。人是很难做到“面面俱到”的,说真的,这也是人最可爱的地方。因为不能实现百分之百,人类才会有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面貌,才会有追求有欲望,于是世界才能丰富。这家伙虽然可以写公文,但是我觉得作为编辑,我们也不必“升级” (或者焦虑) 。
A4:我们公司、团队都是古老行业的一员,好像还没有感受到ChatGPT的冲击。我们这一群可爱的编辑活在“原始世界”里,还在努力地挖掘“个体”,挖掘那些属于人的“丰富性”的部分。
A5:发展效率肯定会受影响。所有行业都是在一个大的时代浪潮下,自我推动也好,被迫改革前进也好,然后去或快或慢地往前走的。毫无疑问,ChatGPT肯定会改变世界,因为到目前为止,它恐怕是机器人中最无限接近于人类的吧。这点,我觉得是有趣而可悲的。这个时代下,我们任何一个工种都在细化,把人像切豆腐块一样,切到很多格子间里,最好能够变成“机器”,用最小的成本实现最高的效率,我们看似是得到了长足的进步。然后,我们再去发明机器人,无止境地,让机器人无限接近人类。未来,最好有人的情感、人的大脑、人的一切一切。其实想想,有时候,还原人类本身,才是提升效率最好的方式。
也许,编辑这个古老而看似过时的工作,就是在还原人类本身。
人工智能替代不了优秀作者
■朱莲莲(作家出版社)
沉寂了许久,我们终于迎来了春风拂面,百花盛开。在这样的欣喜中,ChatGPT来了,如一朵从未见过的花,灼灼地开在百花园中,一开放就繁盛又耀眼。果然,几乎一夜间,人人都知道了ChatGPT,一时网上的讨论,让我想到了“出门俱是看花人”的盛状,不知果实是什么,但是花一定要赏个够!一群人在狂欢,一群人在忧虑,一群人在观望。我就是观望的那类人,不进也不退,大有“水来土掩,ChatGPT来感情挡”的架势。机器能比有思想有感情的人类厉害?
恰在这时,我正准备出版陈崇正的新书《悬浮术》,这是一本写人工智能的科幻小说。我在编辑该书的时候,好几回都把书中的情节当真了!向来对机器、未来世界、量子计算机、人工智能敬而远之的我,以为科技世界,是冰冷的,人工智能,不过是执行指令的。可是《悬浮术》里的人工智能,会采集人类故事,会加工情感,甚至还能剪辑记忆!我边读边想,我的记忆经常混乱,是不是被固体人的高等智能给剪辑了呀……凡尔纳可是在《海底两万里》中精准地预测了潜水艇的发展呢。小说家再次预判了科学家的预判?
我还没有从书中情节带给我的震撼中缓过来,现实中的人工智能说来就来了。编辑室的小伙伴们带着极大的兴趣去了解和尝试ChatGPT。输入几个关键词,几首像模像样的现代诗歌就出来了;让给新书写推荐语,一句又一句,产量惊人!我觉得这个家伙,像有很多触角的章鱼 (《悬浮术》里也提到了章鱼拥有人类渴望的操控性和灵活性!),它能比我们更多、更快、更集中地收取跟新书、作者相关的信息,然后进行加工,变成一句句评价或推荐语。现在还记得第一次问它问题的时候,紧跟它秒答的,是我们一声高过一声的惊叹声。显然,它的输出超过了我们的想象。
每个时代的来临,都会带来全新的体验,积极拥抱变革,才能找到与世界相处的更好方式,试用ChatGPT,先是震惊,后是惊喜。以后在编辑工作中,人工智能可以作为提高工作效率的工具,比如借用人工智能的力量,高效地收集信息来推荐一本书,它生成的内容可能有程式化的痕迹,但是可给我们提供丰富的词语库。再如在新书的封面设计方面,人工智能也会为我们提供极大的便利。当然我用的次数很少,不过出于猎奇心理尝试了一下。将来人工智能应该会在制作新书宣传视频、定位一本书的读者群并精准推送等方面有所作为。
当然,面对陌生事物,我们可能会暂时地要面对被科技淘洗的恐慌,但我绝不是悲观的一类人。文学作品是作家对生活的个性观察思索的情感表达,程序可以设定,关键词可以搜索,既定的情感也可以生成相应的文字,但是个性化的表达无法以任何代码呈现。编辑是要遴选文学作品,然后进行出版和推广,编辑出版文学作品,是慢功夫,也是再创造。人工智能替代不了优秀的作者,也替代不了编辑出版过程中花费的心思。所以,人工智能是帮我们提高速度的工具,我们是负责提供情感和艺术的能动的主体,两者可以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可以预见的是,出版行业对各方面信息的利用会因人工智能越来越充分和精准,古老的出版行业应该会因为人工智能介入产生的“鲶鱼效应”,焕发新的生命力。
行业不会被颠覆
但会引起新的局部变化
■某民营公司策划编辑
A1:关于ChatGPT,最早我是从券商那边知道的,因为干编辑挣不到钱,没办法养家糊口,就业余时间跟老丈人学习钻研股票,顺便想着做点经管书。
这个概念,我本身实际上是“极度排斥”的,原因无他,跟“元宇宙”一样,都还处于相对虚无缥缈的状态,很难落地。唯一不同的是,ChatGPT好歹还有一些基础的落地可能性和价值,所以被资本热捧。
ChatGPT目前广为人知的“创作”功能,其实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与深度学习后的一种爬虫式的信息输出。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它会通过各种大数据信息的快速反应,最后给出一个数据组合后的答案,这本质上其实与早年间我们通过关键词搜索下载资料在形式上没有过多的区别,核心就是速度更快,给出的信息可能更准确或者更有个性。
图源:包图网
目前ChatGPT的准确性并不如传闻中之高,依然很有远的路要走,但这或许就是人类找到“强人工智能”的一个前奏序曲。至于人类能否真的控制并利用强人类智能,我想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科幻作家都曾给出过无数的答案。
很多人包括我在内的一些深层次的焦虑更多地来自于对全球经济下行以及本行业不景气,经商环境差,转行难度高等一系列赖以生存的浅层思考,可以认定为,任何新事物新技术在这样的环境下,都会有类似的效果。至于害怕则可分为两个层面来解读:一是基于目前的市场情况,很多从业者对于职业前景发展并不明朗,认为层出不穷的新技术会进一步地压榨传统纸书的生存空间;二是近些年来的AI新技术的新闻不断涌现,对于人们固有的传统认知有很大的影响,在听到任何新技术诞生时,都会有对未知技术的恐惧。就我个人而言,目前对ChatGPT的关注情绪相对较为淡定,这也是基于对这一技术的更多了解。毕竟,对于人类而言,未知永远比死亡更令人恐惧。
作为出版行业营销等其他业务支持岗位的辅助工具, 我对ChatGPT的到来则是大为欢迎的,毕竟这将为我们省去大量与达人磨短视频带货脚本的时间、把我们从杂七杂八的事情中脱离出来。我也很期待如果有一天,ChatGPT的版权问题在全球范围内能得到彻底解决时,我将自己所看过的所有喜欢的小说都输入其中后,他会给我写出怎样的作品?前提是,这个数据模式基于我所给出的资料所创作的一切作品,版权以及收益属于我。否则,本来就没多少的稿费还要用来给机器人交“电费”?
A2:行业不会被彻底颠覆,但会引起新的局部变化。从历史上看,中国出版业历经了上千年的变革,无论是从刻版印刷到调版印刷,还是后来的各种新技术,其本质是对生产效率的提升。目前的ChatGPT所能看到的变化也更多限制在这一领域内,网络上所鼓吹的创作功能,本质上对行业的“颠覆”并不大:目前国内的出版环境在某些赛道上早已是入劣币驱除良币的状态(拼多多上肆意横行的盗版,各种电商破价的低端商品),而ChatGPT目前只会对这类“商品”有较大的影响。
相比于“ChatGPT攒稿子”的影响,我觉得行业内更应该去担心折扣、促销、新型渠道这些议题对于行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问题。 对于编辑而言,与其担心未来几年是否会被取代,倒不如抓紧时间研究如何让自己这两年收入更多一些来得实在。我并不认为编辑们有能力和意义去思考未来超过24个月要发生的事情。
中国人内心是有着“作家光环”的,无论你是谁,只要你身边的邻居听说你出过书,哪怕是自己花费印的,人家的态度都会不一样,至少都会高看你一眼,而这种来源于血脉中的对书籍以及文化的认可只要不丢失,这个行业无论经历怎样的变革,都不会彻底消失或被颠覆。
A3:目前可以明确预见的是, 复制和发行环节会有一些岗位可以借助ChatGPT进行升级迭代。
ChatGPT如果和3D打印等新技术结合起来,会对传统的CTP印刷模式造成一定影响,目前有些出版社甚至早就已经使用更为先进的印刷复制设备,而这些设备就目前个人所得知的情况,要比传统印刷在数量要求、进度要求方面更有优势。
也许,未来某天,传统的印刷厂将彻底摆脱书业,转而进行更为复杂的包装等领域,而图书印刷就依托于更新的印刷设备。发行岗位的升级或变革可能更多来源于那些与数据息息相关的职位,比如发行折扣的统计,各大区的渠道管理,销售中台的数据运营等。
A4:我已经开始通过小红书等平台,挖掘一些会使用AI绘图的插画师,来沟通如何在解决掉版权问题时,创作出一幅符合要求的独特的版式和内文的小插画来进行使用。
A5:作为一个“打工人”,这个议题我自认为没有资格讨论。毕竟上班摸鱼这种事情,不能让领导们知道,哪怕是有机器来替代,我也可以给机器充电!
图源:包图网
图书编辑不会被取代
■松子(新星出版社)
A1:对于ChatGPT,从很多行业来看,大家都有不同反应。技术领域从业者普遍非常欣喜,充满期待,无论是自动驾驶、医疗还是教育领域,都在纷纷探讨新技术落地和应用可行性。
学术层面主要是研究科技哲学领域的专家们比较谨慎,他们对此都有不同的担忧。因为技术是没有善恶的,但可以看到人类在疯狂地开发和使用这项技术,且在法律层面上还没有相应的规范,未来也许会出现社会学、法律和伦理方面的困境。传播领域的学者认为,技术的革新会意味着新的媒介在诞生。
内容创作者们反应不一,部分从震惊、担忧,过渡到冷静和平淡,认为不必过分神话这项技术,还远远没有达到能够替代人类创作的程度。
我没有恐惧和焦虑,但有欣喜。这项技术目前还是一个应用层面的工具,它可能跟每个人都相关。技术革新总是意味着未来更多的不确定。不确定,就是有出路和有希望的。
A2:图书编辑不会被取代。编辑有两个身份。
①编辑是文字内容的产品化过程,也可以说是产品经理。这个过程包括文字的规范化和商品化两个阶段。
②编辑是作者的经纪人。编辑不仅为作者服务,还承担将作者和作品很好地传播出去的角色。
A3:纯文字校对工作,通过专门的训练和校准,相信使用ChatGPT会更加高效,等技术发展到很精准的程度,也许可以取代部分人工。
涉及到数据汇总和分析的工作,比如发行数据预测、数据统计和分析,填货加印的决策,都是可以实现效率的升级,甚至取代的。
需要由编辑产出的文案、包括内容介绍、有固定范式的新闻通稿等,利用GPT是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的,但绝不足以取代编辑。
简单的平面设计可以使用AIGC相应的软件更为快捷地生成,也许使用者本人不是设计师,也可以生成自己想要的海报、封面。
A4:公司团队目前没有特殊的反应,还没有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危机感。
A5:据报道,ChatGPT5.0版将于今年年底推出,不断升级迭代的人工智能无疑会刷新出版行业的发展效率。
未来,通过AI工具,内容生成更为便捷、文字编校更为高效、图像生成可不依赖设计师、数据分析更精准迅速,等等。可以想象,未来的编辑所做的工作,已经跟我们今天不能完全同日而语。在一定程度上,即便作者被取代,编辑也不会被取代,反而处理的工作量会更大,对编辑行业的人才衡量标准也会有变化,那些积极拥抱新技术,能够进行本地训练、校准数据的编辑,无疑会拥有更强的竞争力。
文学暂时还属于人类
■顾楚怡(浙江文艺出版社·KEY-可以文化《拉丁姆》责任编辑)
A1:大家还是很高兴地迎接新技术带给我们工作的便利的。如果说害怕或焦虑,或许是害怕在未来人类的工作会被机器取代吧,比如最近很多人讨论作家会不会被AI取代,或许模式相对固定、更容易被学习的网络文学和类型文学在短时间内就会受到冲击。与此同时,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对人类社会伦理的挑战也会造成一些焦虑,比如人工智能大面积应用后的数据隐私问题等。
A2:编辑这个职业算不上古老,也需要顺应时代的改变,拿营销编辑为例,近年来随着豆瓣、小红书、抖音的兴起,这些新媒体平台成了图书营销的重要宣传渠道,图书营销也要“顺势而为”。
我们认为编辑暂时还不会被ChatGPT取代。我们的新书《拉丁姆》就描述了一个人类被AI取代后的世界,是一部人工智能的后人类文明史。在准备宣传材料的时候,营销编辑提出不妨用ChatGPT来写宣传文案,让AI自己喜欢宣传这部关于人工智能的科幻小说。在不断的学习中,AI从不知道这本书到顺利地写出了一些文案。这只是我们的一场实验,并没有真的将AI撰写的文案运用到新书宣传中。我们发现,随着不断的学习,AI确实可以根据我们提供的图书信息生成一些文案,但却相对空泛,缺少细节,也无法根据受众的喜好调整文字。
当然一个编辑的作用可不仅仅是处理文本和写营销文案,如何从浩瀚的文学作品中筛选出有出版价值的作品,其实是和编辑本人的文学素养、喜好,以及对市场的把握息息相关的。数据也许能筛选出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学类型,但是真正引领行业变革、前进的作品并不一定就是大多数人当下喜欢的作品,这需要编辑在不断积累职业素养和文学品位的基础上去寻找突破性的作品。“伯乐”这个角色,在短期内是不会被算法取代的。当然啦,随着ChatGPT的进化,或许有朝一日取代编辑也不是不可能的。
A3:我觉得AI可以提供一种新的选择和尝试。目前也有越来越多的编辑们在出版的各个环节开始尝试利用AI。举例来说,去年我们请著名设计师陈威伸为《拉丁姆》设计封面,他听说这是一部有关AI的科幻小说,就和编辑提议在封面中融入AI绘图的元素,提出“用AI绘图讲述AI故事”的概念。在咨询过软件版权等问题后,我们同意让设计师尝试利用AI辅助封面设计。护封两组主视觉图就是在AI绘制的基础上,由设计师融入洛可可元素,整体呈现复古浪漫油画风格。同时,设计师为主图搭配色块、几何线条等现代流行设计元素,并辅之以印银工艺,更加突显科幻感。AI绘图背后的科技性与设计师的人文创造力,在此交融一体。
然而,创作过程并不容易,由于AI绘图会有很强的拼凑感,细节处也很难合乎逻辑,这就需要设计师优秀的创造力。设计师反反复复修改了多稿,使AI绘图很好地服务于整体设计需要。对于《拉丁姆》这样一本讲述AI故事的科幻小说来说可谓锦上添花。
如果说可能被取代的,可能就是文稿中文字处理的部分。现在黑马软件还不够智能,不能取代人工编校的工作,对于中文语言的博大精深把握得不够透彻,也许以后可以。
A4:我们有一个编辑就是个未来科技爱好者,在此之前她一直关注着这个话题,也非常关注《拉丁姆》的出版和宣传。现在ChatGPT迭代又恰逢《拉丁姆》上市,她特别激动。现在,她又有了很多关于科幻、关于技术的新选题计划。
A5:科技的发展终究会改变世界,ChatGPT不断迭代也会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很大的变化和影响。就整个行业而言,翻译、设计、校对、宣发、数据分析等环节都会不断利用AI技术,AI技术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我们节约时间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但是,AI或许能学习人类的语言模式,但目前仍然无法代替个体感受世界的能力,因此具有更高艺术造诣、个人烙印的文学作品短时间内无法再被算法代替。如果有一天,ChatGPT经过无数迭代拥有了意识,科技又赋予它接受、感受现实世界的传感器、接收器,那么也许它会向人类感受世界的方式更进一步。但是血缘、历史、冲突,肉体,依然是它的盲区。人类体验还是很难被代替的。文学暂时还属于人类,文学编辑暂时也就还不会失业吧。
策划编辑会与ChatGPT长期共存
■赵亮亮(山西三晋出版社)
“编辑会被ChatGPT取代吗?”作为一名传统古籍出版社编辑,不敢妄谈,但作为长期从事图书出版行业的一名从业人员,应该在“他”完全取代“我”之前谈点自己的认识。
突然联想到日前百岁版本目录学家沈燮元去世,所整理《士礼居题跋》还未出版一事。那就从此谈起,沈老2020年已初步整理完所有资料,然至今还未见成书,我也觉得老人家会很伤感,总觉着有一桩心事未了。如果有ChatGPT帮忙,编辑出版工作应该会在资料收集完整后的几分钟内完成。但返回去想,ChatGPT或许永远也体会不到老人几十年如一日执着于一件事情的快乐,也留不下那么多与同行交往的书信、读书笔记和为人们所纪念的一段段佳话。
在chatGPT-1到chatGPT-4进化如此快的节奏下,加之当下超强的元素分析能力,对于图片视频的自动学习和语素抽取归纳,这是一项革命性的技术运用 (或许用“技术运用”来形容已不恰当) 。如果真正开放使用规则和范围,那么,编辑这个职业,大概率会消失。
ChatGPT作为OpenAI公司开发众多产品中的一种产品,在语素基础架构和神经系统分析助力下横空出世,确实是一场非止于技术层面的革新。对出版而言,他影响的应该是整体的出版行业,编辑作为出版的一个环节,当然会受波及。在ChatGPT强大的运算能力面前,图书出版的意义已然不存在,知识的存储和更新不再立足于具体的出版物和出版过程,而是直接的数据式知识转化和植入,是存在于数据库形式的基础单元。
从图书出版过程中知识内容产生的过程比较,传统出版的时间和链条较长,编辑所付出的辛苦也较多。而站在ChatGPT角度,从作者构思形成闭环开始可以说已经完成了出版,在速度面前,中间环节的“出版编辑”工作完全可以忽略。所谓的版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在数秒能够独立完成编辑、分析并给出结果的AI面前完全没有竞争力,所谓的个人优秀编校能力没有任何优势。所以,出版行业应该是趋于快速化消失,编辑这个职业也会随之消亡。这比之前自媒体对于传统报业媒体的冲击,短视频对于传统电商的冲击来得更快。
图书销售方面,短期看,ChatGPT应该对于出版行业的电商产业有效率极高的、饮鸩止渴式的帮助。与现在的大数据推算一样,能为具体的产品找到更精准的购买者,而且有主动寻找和推广的能力,对于传统图书更是如此。红利过后,作为内容载体的图书会随着ChatGPT数据库内容的扩充和更新影响越来越小,ChatGPT取代传统以内容为导向的图书产品是一种趋势。传统出版所强调的知识产权保护也将再无界限、失效,所谓的知识产权保护规则应该和现存的元宇宙NFT收藏品一般,只会留下初始创作者的痕迹信息,而不会是专有的、不被别人和ChatGPT所使用的独有信息。
从编辑工作角度来看,普通的文字校对和编辑注定要失业。我也多年从事古籍图书编辑,对于书稿校对中存在的问题,越来越多借用各种专业数据库核对、查找解决,这种方式比传统查书找资料要快,准确率还高。其实这与ChatGPT运行、进化的逻辑应该是相类似的,只不过他要比我强大得多,运算速度也快得多。如果ChatGPT开放使用,且可自由链接现有的专业数据库,那么其分析、判断、纠错可谓“又快”“又准”。从一般图书制作出版的过程来看,普通的文字校对和编辑工作应该就没有人为处理的必要了,那这类编辑也大概率会转行。
从策划编辑的角度来看,存在的时间可能会长一些,而且可能会与ChatGPT长期共存。 人的判断基于理性和感性,编辑的选题策划能力也是如此,能在ChatGPT面前有竞争力的方面应该还是在感性、感知层面。因为在理性判断、逻辑推理和主题语素、要素提炼组合方面,我们毫无优势可言。但在情感发挥,思维跨越方面应该还有优势(至少短期内)。
未来出版的走向,或者说图书出版的未来,我认为还是 偏重于手工化、个性化的艺术化订制,因为知识性出版在ChatGPT普及的时代已经失去意义。可能也意味着出版将走向更为高端的层面,趋于艺术品,知识性越来越弱化。对于未来的“图书出版物”,我们更多的不是为了“学习知识”,而是为了“寄托情感”。当然,策划编辑这个职业群体范围也会越来越小,从业人数也会逐渐减少。
总之,我个人判断,ChatGPT对于整个出版行业是颠覆性的,他的运行意味着对人类已有知识和认知前所未有的系统梳理和重构,影响的是整体人类的认知层面、整体的知识层面,而传统出版作为人类认知中的一种“过去式”对于ChatGPT这种AI智能机器来说应该入不得他的“法脑”。编辑作为传统出版工作中的一环,应该是趋于式微。但应该会涌现更多思想积极、艺术情感丰富、动手能力强的特殊编辑。
或许像许多人说的一样——未来已来!
校 对:马 葵
编 辑:陈 麟
复 审:张维特
终 审:宋 强
推 荐 阅 读
●奉献与责任:6位韬奋出版奖获得者的出版人生!
●“书业奥斯卡”回归,2021~2022社店营销年度推展名单公布!
●出版业3月招聘汇总:有没有适合你的岗位?
©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中国书业最忠实的观察者和记录者
新媒体矩阵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