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结构设计规范》高级培训班
——申国山老师
助理 :1三6三二四61四五4
参加对象:汽车、机械企业技术、研发、检测、质量、工艺、系统工程师。开发项目总师、经理、主管、技术管理等岗位负责人和技术人员。
课程大纲与内容:
1:标准件设计准则
优选器件准则
标准件种类最少准则
非标件慎用准则
相同装配相同标准件准则
腐蚀环境材料同质准则
外部螺钉特征一致准则
明显差异或完全相同准则
2:薄板件设计准则
薄板翻边准则
薄板零件禁攻丝准则
薄板件判定标准
形状简单准则
节省材料准则
足够强度刚度准则
避免粘刀准则
弯曲棱边垂直切割面准则
平缓弯曲准则
避免小圆形卷边准则
槽孔边不弯曲准则
复杂结构组合制造准则
避免直线贯通准则
压槽连通排列准则
空间压槽准则
局部松弛准则
3:防腐蚀设计准则
避免大面积叠焊准则
避免缝隙残留物准则
避免局部微观腐蚀环境准则
防止流体通道淤积原则
避免大温度和浓度梯度差准则
防止高速流体准则
腐蚀裕度准则
最小比表面积准则
便利后继措施准则
良好力学状态准则
4:公差设计准则
关键配合尺寸的加工要求明确准则
同一道工序准则
减少刚体转动位移准则
避免双重配合准则
最小公称尺寸准则
避免累积误差准则
形状简单准则
最小尺寸数量准则
采用弹性元件准则
采用调节元件准则
5:焊接件设计准则
几何连续性原则
避免焊缝重叠
焊缝根部优先受压
避免铆接式结构
避免尖角
便于焊接前、后处理、操作和检测
对接焊缝强度较大
焊接区柔性准则
最少的焊接
材料的可焊性,碳钢中的碳含量
前处理、后处理工艺
焊缝受载形式利于焊接工艺准则
6:可靠性设计准则
冗余法则
零流准则
可靠的工作原理准则
裕度准则
安全阀准则
简单准则
7:力学原理设计准则
强度计算和试验准则
均匀受载准则
力流路径最短准则
减低缺口效应准则
变形协调准则
等强度准则
附加力自平衡准则
空心截面准则
受扭截面凸形封闭准则
最佳着力点准则
受冲击载荷结构柔性准则
避免长压杆失稳准则
热变形自由准则
8:便于切削设计准则
便于退刀准则
最小加工量准则
可靠夹紧准则
一次夹紧成形准则
便利切削准则
减少缺口效应准则
避免斜面开孔准则
贯通空优先准则
孔周边条件相近准则
9:热应力设计准则
问题点明确准则
知识点明确准则
减法结构准则
加法结构准则
方向调节原则
消除温度差准则
自由膨胀准则
柔性准则
10:塑胶件设计准则
零件配合无变形过应力准则
避免翘曲准则
细长筋受拉准则
避免内切准则
避免尖锐棱角准则
铸塑构件避免局部材料堆积
避免局部表面倒塌准则
避免公差精度准则
非各向同性准则
粘合面剪切力原则
螺栓带衬板准则
最小壁厚准则
避免局部材料堆积准则
11:系统要求设计准则
结构布局重心居中准则
兼顾产品系列准则
销售价格和预期成本;
年度、月度批量;
销售卖点预设计准则;
配套人员技能与公司薪酬匹配准则
同类产品缺陷清晰准则
用户环境明确准则
隐含环境条件明确准则
环境条件变化率明确准则
环境材料匹配准则
非传动机构优先准则
复杂结构功能分解准则
功能合并准则
等强度准则
裸露边角倒角准则
设计公差与加工公差能力匹配准则
系统接地安全设计准则
整机包装要求
整机运输要求
整机安装要求
配件的现场配套准则
整机的维修级别定义准则
维修工具、维修设备明确准则
量化指标考核准则
部件的维修级别准则
建立企业优选器件清单
接口规格一致准则
接口规格不一致准则
螺纹螺母同材质准则
12:运动部件设计准则
可活动部件预防准则
运动部件防护和标识准则
运动部件磨损期储存腐蚀分析
磨损后的运动部件安全设计准则
最大活动范围受控准则
运动部件装配专用工装夹具准则
13:轴支撑设计准则
轴向静定准则
固定轴承轴向能双向受力准则
固定轴承四面定位准则
松弛轴承至少一圈定位准则
受变载轴承圈固定准则
可分离轴承的配合固定准则
可分离轴承的调隙准则
便利安装拆装准则
滚动轴承滑动轴承不混用准则
保障轴向定位可靠准则
过渡配合准则
避免双重配合准则
14:铸件设计准则
最小壁厚准则
筋长方向柔性准则
避免局部材料堆积准则
良好的受力状态准则
便利模具制作准则
脱模方便准则
流动畅通准则
便于排气准则
清除表皮方便准则
便于切削加工准则
15:便于装配设计准则
预留装配活动空间准则
防呆设计
一道工序只操作揖个活动零件准则
装配累积误差受控准则
密封圈装配过程光滑过渡准则
清洗烘干排液便利准则
加工过程表面要求
标准工具准则
便于运送的原则
便于方位识别的准则
方便抓取准则
方便定位准则
简化运动准则
方便接近准则
避免同时入轨准则
一体化准则
简单连接件准则
避免高精度装配公差准则
组合制造准则
便于拆卸准则
申国山先生介绍
职称背景:
机械可靠性技术专家,博士,研究员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 高级工程师
中国兵工学会应用力学分会委员
曾任:
国防军工单位高级技术职务
主要研究方向:
长期从事装备系统设计,环境工程与可靠性研究工作。在失效分析与机理研究、可靠性设计与试验技术、疲劳设计、延寿技术、动力学设计与实验技术等方面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在疲劳、断裂、残骸分析、失效物理和动力学测试技术方面有深厚的功底,提出了变形疲劳、气动激励载荷与振动环境精确预示方法、复杂部件可靠性设计技术、紧固件环境适应性设计、高速运动件动态参数测试技术等新技术,并有光弹、电测、扫描电镜分析和模态的丰富试验经验。提出的变形设计理论与抗疲劳设计方法在许多产品的实际应用中取得良好效果,获得多项省部级成果奖励。
获奖情况:
获光华科技基金奖3等奖1项, 部级科技进步2等奖两项, 省科学大会2等奖1项, 发表论文多篇。
培训经历:
近几年在北京、上海、重庆、成都、西安、武汉、合肥、苏州、郑州等地举办过多次公开课技术培训,另外为公安部第一研究所、电子部784厂、海信、美的、三菱电梯、华盛中天、山推、北微电子、科瑞等单位作了内部培训。通过培训主要解决许多设计师对设计规范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揭示与国外发达国家产品设计方面的存在差距的根本原因,为其梳理知识,使其理清思路,初步掌握科学的设计方法,从而提高其产品设计水平。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