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鹿艺佳 实习生 丁少涵

商务部日前表示,近年来,商务部推动补齐便民服务设施短板,完善生活基本保障类业态和品质提升类业态,让修鞋、配钥匙等“小修小补”规范有序回归百姓生活,使居民生活消费更便利。

“小修小补”本是日常生活必需,可市民经常反映找不到他们。如何给“低频刚需”的“小修小补”找到合适的经营场所,既满足居民需求,又让他们良性发展,有序经营?记者在探访中寻找答案。

投诉

找不到修车铺自学修车

本报近期接到多名居民来电,反映找不到“小修小补”摊位,生活不方便。“前后两个车闸全断了,这样骑车太危险,不骑上班又不方便。”王女士家离地铁站两公里,平时上班通勤少不了自行车代步,车子平时就停在地铁口。一天下班后,她发现车被大风吹倒了,起初她并没在意,一脚蹬上车子,到路口遇上红灯,刹车时突然发现右车闸失灵了。“仔细一看才发现车闸折断了。”王女士说,她本想赶紧换个新车闸,无奈不知道该去哪里找修车铺,“左车闸是好的,车子勉强能骑,也就没把修车的事儿放在心上。”

令她没想到的是,半个月后,左车闸也在车子倒地时被折断了。王女士推车回家的第一件事儿就是寻找修车铺。向几位邻居打听无果后,她打开手机地图,先搜索了“修车”,结果跳出的全都是汽车修理店,她换“自行车”为关键词又搜索了一遍,找到的是自行车专卖店,最后她又尝试搜索“自行车维修”,这一次确实在地图上找到了几家修车铺,可最近的一家也超过了4公里。“推车过去太远了。”

王女士告诉记者,她的自行车是花了数百元从网上买的,骑了不到一年,只因为车闸失灵就再买一辆有些浪费。无奈下,她找到购买自行车的网店,向店家购买了两个新车闸及相关零配件,又从网上找出修车的教程。“找不到修车铺,只好自学修车。”

探访中,多名居民告诉记者,修鞋、补胎、换拉链、配钥匙……这些小事看着不起眼,却是“低频刚需”,虽然不像粮食蔬菜每天离不开,可一旦没了还真不行。居民说:“最近这些年,这些‘小修小补’摊越来越少了,有的小摊‘藏’在犄角旮旯,很难找到。”

寻访

磨刀匠:日程表全安排满了

“磨剪子嘞,抢菜刀……”李师傅刚做起磨剪刀生意时,会边走边在喇叭里吆喝。记者在通州区西上园小区南门附近找到李师傅,一辆电动三轮车上用涂料手写“磨剪子、专业磨刀”几个字,车头放着磨刀石和几把新菜刀,这辆三轮车就是他的工作台,每天早上7点,他就骑上三轮车,在各个小区转。2001年,李师傅从天津老家来到北京,“以前在农村,家里种地经常磨刀具,现在年纪大了,磨刀的手艺一直没忘,就想着帮邻居们磨磨刀。”不过现在李师傅已经不再吆喝。他说,一来做了20年磨刀匠,附近居民早已知道怎样找到他,二来他也不希望吆喝声打扰邻居。

磨菜刀10元,磨指甲刀3元,给皮带打眼1元……李师傅说,这种手艺活利润低,如果要价高,顾客反而会掂量着直接换一把新的。手艺好加上价格实惠,才让不少居民成为李师傅的常客。20年来,经他手打磨的刀具已有万余把,一些居民将他的故事发到网上,网友称他为“通州第一刀客”。

尽管工作得到邻里和网友的肯定,李师傅还是发愁。他回忆说,起初在北京走街串巷那几年,他每天都提心吊胆。“有的小区保安拦着不让进,只能在小区外边等着,可小区外的路上也不让摆摊,碰上执法人员巡查,就得收了手里的活儿,赶紧走,被看到了就要罚款、扣车。”多年来,李师傅东躲西藏,不断寻找允许自己进入的小区。一些居民遇见他时也向他抱怨,说想磨刀时找不着人,很不方便。

正在李师傅四处寻找工作场地时,一些基层工作者向他伸出了援手。一些社区帮忙从中协调,给李师傅寻找合适的场地,约定每周固定时间段来磨刀。

随着网购、外卖的普及,年轻人做饭少了,可餐馆的刀具磨损快,换新成本高,对磨刀的需求依然很大,玉桥街道帮忙给餐馆和李师傅牵线搭桥,李师傅每隔半个月左右去给几家餐馆上门磨刀,这样一来,李师傅有了相对固定的一笔收入,餐馆也不用花精力四处找人磨刀。

四处奔波中,李师傅总喜欢给邻居们搭把手、帮帮忙。前不久他发现玉桥北里小区有几块地砖凸起,位置恰好在行人的必经之路上,便趁中午行人较少,把地砖重新铺平。居民说,磨刀匠是他们的“好邻居”。

经过多年摸索和属地帮忙,目前已有十几个小区愿意让李师傅短暂停留,他每周按照固定路线前往这些小区,久而久之形成了固定的磨刀日程表。周一在玉桥北里小区,周二在西上园小区,周三在河畔丽景、加华印象街……他向记者坦言,尽管在这些地方基本不会被驱赶,他还是习惯性地把三轮车停在有车辆或障碍物遮挡视野的地方。“其实,我想有个地儿大大方方地帮邻居们磨刀。”

修锁匠:铺子扎下根还有了招牌

和李师傅一样,修锁匠陆师傅是个热心肠,时常用自己的手艺帮邻里解难。在海淀区中关村街道东里南社区,大家更习惯叫他“陆叔”“老陆”。

前不久,住在双榆树东里1号院的居民着急地给社区居委会打电话:“门从里边怎么也打不开,我被反锁在家里了!”社区工作人员立刻联系陆师傅。陆师傅接到电话后,拎起工具箱就往居民家中赶。“门锁出了故障,别着急,马上修好。”陆师傅一边修锁,一边安抚居民。几分钟后,“咔”的一声,门开了。居民高兴地向陆师傅致谢,并咨询维修费用,陆师傅摆摆手:“没耽误你上班,我心里就高兴!”

社区工作人员说,陆师傅在社区修锁配钥匙已经20多年,不光居民遇到急事儿找陆师傅帮忙,连社区开展工作也经常向陆师傅求助。“双榆树东里1号院是没物业的老旧小区,小区大门经常坏,每次都是社区找陆师傅帮忙修。”

陆师傅的修锁铺在双榆树东里3号楼外。记者来到修锁铺时,居民张先生正带着断掉的钥匙来找他帮忙。原来,张先生开自行车时,钥匙拧到一半就断了,锁也打不开了,于是找到陆师傅的铺子。取钥匙胚、配锁、打磨……一系列操作行云流水,一两分钟后,陆师傅把崭新的两把钥匙递给张先生。陆师傅说,只要有修锁的活儿,他骑上摩托车就出发,爱人留下来看顾生意,忙的时候一天要骑车出去十来趟,偶尔还会经熟客介绍,跑到大兴、朝阳帮忙修锁。

“一开始可没这么顺利。”陆师傅说,他2003年支起摊子,最初总是被人投诉占道经营、影响市容,他也只好不停换地儿。不仅生意难做,居民想配钥匙也很不方便。

2020年,中关村街道积极为陆师傅寻找合适的位置,经过和居民沟通、向区相关部门备案,属地把陆师傅的修锁铺挪到了双榆树东里3号楼外的双榆树中街,这里的人行道旁刚好有一块空地,摊位既不会占据道路、影响通行,也因坐落在居住密集区,方便附近居民来找。

记者发现,陆师傅的修锁铺放着一块“中关村地区便民维修网点”的牌子,陆师傅说,这是属地为“小修小补”商贩统一制作的。多亏有了合适的位置和属地的统一管理,他的铺子从四处躲藏的游商摊位,升级成了固定的便民服务网点,他在这里一干就是3年,附近居民渐渐都知道这里有家修锁铺,生意日益红火起来,居民修锁配钥匙也更方便了。

探索

绘制“小修小补”地图

“想找地方修自行车,以前发愁不知去哪儿找,这张‘小修小补’地图帮了大忙。”家住中关村街道的居民说,她的手机里存着一份属地近期刚刚绘制完成的“小修小补”网点分布图,家里的老人还有一份纸质版地图,根据地图可以直接找到官方认证的维修网点,方便又放心。

市民活动中心主任衡东说,“小修小补”是“低频刚需”业态,虽不像蔬菜水果的需求量大,却一样在居民生活中必不可少。为了方便居民生活,中关村街道从2020年起开始对辖区内的“小修小补”进行统一管理,升级为官方认证的便民服务网点。

衡东说,每个网点的选址都经过多次协商、论证,并向区相关部门备案。室外网点的设立做到主干道严禁、次干道严控、社区内规范,室内则利用社区闲置房屋、自行车棚等,建设零房租或低房租网点。街道还为这些“小修小补”的商贩统一了标识和着装。“这样一来,一方面居民看到标识就知道这里是便民服务网点,更加方便,另一方面,经过街道统一认证和报备,也可以让商贩安心经营。”

在给“小修小补”提供帮扶的同时,中关村街道也立下了规矩——不得擅自扩大经营内容、场地等;不得在经营场地和装具上乱涂乱画,确保网点整洁规范;保持网点及周边环境卫生,做到摊撤地净;不得乱接乱牵电源线……

今年2月底,街道将这些便民网点绘制成地图,并在地图上留下每家网点的联系电话,以电子版和纸质版两种形式发放给居民。同时将网点信息上传到“北京e生活”小程序中,居民打开小程序就能搜索到附近的网点。

补齐社区便民综合体

北新桥街道海运仓商圈天泽祥便民综合体最近有了新变化,除了瓜果蔬菜等货品,这里陆续多了修鞋、配钥匙、修手机、家电维修、手工家纺、裁缝铺等各类“小修小补”的摊位。

市民活动中心副主任宋志海说,这座便民综合体前身为天泽祥菜市场、华润生活超市及一座约3000平方米的废弃库房,2018年起逐步打造成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后来,随着平房院落拆违工作的推进,一些小商贩无处摆摊,而居民也发愁缺少“小修小补”摊位后生活不方便,于是街道对便民综合体进行了精细化调整,将平房区违规经营的摊位逐步引导至便民综合体内合规经营,在多方协调下,属地还为长期经营者提供了相应的帮扶和支持,让“小修小补”稳定下来。

居民王先生说,他到这里买菜,顺手把坏掉的拉链修好了。“这些年老城区变化很大,社区环境改善了,生活上也更方便了。”

记者手记

“小修小补”回归提升城市温度

钥匙坏了急需配把新的,车胎扎了要赶紧补胎打气……“小修小补”提供的服务虽然“低频”却是刚需,往往起到急人所急的作用。当下城市飞速运转、高端商业云集,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修小补”仍旧不可或缺。如今“小修小补”的回归,正是完善便民服务圈功能的重要一环,让居民生活更加便利,让城市更有温度,更有烟火气。

不过,从现实情况看,正因“小修小补”属于“低频”服务,商贩大多靠手艺吃饭,存在利润低、摊位租金贵、生意难以为继的困难,一些商贩选择占道摆摊或四处游走,继而引发一系列交通拥堵、环境脏乱的问题。因此,帮扶“小修小补”规范有序回归成为城市精细化治理的重要课题。

令人欣慰的是,一些街乡镇正在探索为“小修小补”寻找生存空间。比如让“小修小补”进驻已有的便民综合,获得稳定的经营地点和客流;或者定时段、定路段开展灵活经营,属地通过统一标识、服装,制定相关从业规范等方式加强管理与引导,让“小修小补”有序经营;甚至可以通过绘制地图等形式,拉规范化的“小修小补”一把,不光方便了居民,还能带动部分低收入群体就业。当然,更多好的方法还有待进一步创新与摸索。

烟火气是一座城市的底色。居民有需求,服务跟得上,管理有办法,这样的城市才有实实在在的温度与活力。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