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黄巢军队拿百姓当军粮的记载,《旧唐书》、《新唐书》,以及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都有记载,内容大同小异都是说:

“贼俘人而食,日杀数千。贼有舂磨砦,为巨碓数百,生纳人于碎之,合骨而食”

“贼俘以食,日数千人,乃办列百巨碓,糜骨皮于臼,并啖之”

这样的文字,将黄巢起义军吃人肉的情形,描绘成了一条完整的“抓人——加工——食用”流程链条,而且还专门制造了将人连骨带肉都捣成泥的巨型石碓,似乎这是一支走哪都不带军粮,沿途杀人如麻、嗜吃人肉的恶魔军队。

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黄巢作为一个最终失败的起义领袖,在封建王朝官方的史书中自然不会留下正面的记载。妖魔化的描写笔法,倒也符合封建王朝丑化叛乱者的宣传习惯。

只不过在这种立场决定观、屁股指挥脑袋的书写习惯下,黄巢拿百姓当军粮的记载,究竟其可信度有多少?就不得不打上个问号了。

黄巢之前,战国时期长平之战被白起围困的赵军、五胡十六国时期的苻融、隋末唐初乱世的大军阀朱粲,都曾在历史上留下过吃人肉的记载,还诞生出“两脚羊”、“和骨烂”、“饶把火”等恐怖的名词。

这里面除朱粲是吃人肉变态上瘾外,赵军和苻融的军队都是在粮食极度短缺的情形下,做出的丧失理智举动。

此外,像百姓遭遇天灾、战乱导致的饥荒,连草根树皮都扒光吃尽的年头,饿极了“易子而食”的记载就更多了。

那么问题来了,黄巢的起义军,是否也存在饥饿到极点非要吃人的地步呢?

黄巢本是个书生,原先也走过依靠读书科举入仕的正途,屡试不第后才转而贩私盐。

像黄巢这样受过“正规教育”的读书人,若是说他天生自带嗜杀成性的基因,估计没人会相信。但从他留下的《咏菊》诗句来看: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字里行间,充满了大气磅礴的大人物气概,至少不会是个安于无权无势现状的主。也是时势造英雄,赶上王仙芝起义的黄巢,随后也聚集族人加入到了农民军的队伍。

起义军最初的策源地,大致是在河南、山东一带,王仙芝和黄巢在本乡本土作战,面对父老乡亲估计干不出来杀人吃肉的恶事。况且起义没过两年,黄巢的军队就转往了南方地区作战。

南方的淮河、长江中下游、太湖流域,历经三国东吴、南朝宋齐梁陈几百年的不断开发,至隋唐两朝整个帝国的经济重心已经呈现南移的态势,是唐王朝经济命脉之所在。

黄巢身处鱼米之乡,军粮供应应当不会缺乏。起义军粮食供应真正困难的阶段,反而是他们攻入唐都城长安,建立“大齐政权”的那段时间。

隋唐年间,关中盆地的人口承载力达到极限,仅凭当地根本解决不了正常的粮食供应。

面对困境,隋炀帝想出了开凿京杭大运河,由江南粮食产地向北方输送漕粮至洛阳,接着转运到关中的解决办法。

攻入长安城的黄巢,军队规模达到百万,每人每天1斤米也是100万斤的惊人数字。而此时因多年战乱,京杭大运河的漕运断绝,中原和江南两块产粮区,又被处于流动作战状态,依靠抢掠补充给养的起义军像梳子一样破坏了一遍。

可想而知,由洛阳至潼关再到长安的百万起义军,肯定不会有稳定的粮食供应。

军队一旦出现缺吃少穿的情形,那么军纪就很难约束了。

随后的情形的确也是如此,进入关中的起义军,没过多久便暴露出吃哪抢哪的本性,黄巢建立的大齐政权根本来不及,也没有条件建立相配套的税赋和军粮征收制度。

等到唐军反击,站不稳脚跟又缺乏粮食补充饿极了的黄巢军队,就在败退经过的河南中部地区,干起了拿百姓当军粮的丧尽人伦勾当。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