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孔子时代起,人们就非常留意年龄的增长。张爱玲也说,出名要趁早。近几年人们些微感觉到,这个社会对“年轻”有了越来越多的崇拜。不只是在年轻化的互联网行业,在文学和影视界,似乎也是更年轻的作家和演员更有人气和市场。“年轻崇拜”的另一面是,人人提前进入中年危机。而作家许知远曾对此提出批评,认为幼稚的社会才会产生“年龄崇拜”,他认为,判断“人”的价值原不该以年龄为评判标准。

互联网时代,“出名要趁早”

2005年,国产大热电视剧《半路夫妻》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演员孙红雷扮演的38岁男子,在人生经历波折后重新开始,找工作却屡屡碰壁。有一次他问“面试官”:“我这个年纪不是正值壮年吗?怎么都说我‘超龄’?”年轻的“面试官”面无表情又老练地回答:“我26。”这个情节在当年看起来不免有些夸张,到十几年后的今天,却成为了现实。互联网时代的社会事实是:30岁左右的年轻人已经在很多领域成为中坚力量了。

另一方面是,追求成名的年轻人年龄越来越小。1998年出生的杨超越,凭借选秀节目《创造101》走红时只有20岁;人们感觉已经出道很多年的TFboys,年龄最大的王俊凯不过20岁,已经出道6年;而关晓彤、张子枫等童星就更不用说了。张爱玲曾说“出名要趁早”,因为“来得太晚,快乐也不那么痛快”。这句话放在当前更恰如其分。每当一张还略带稚气的新面孔走进公众视野时,人们经常会对着履历表感叹:年纪好小,年轻真好。

这种逐渐袭来的“年轻崇拜”,让不少职场人的“中年危机”提前来临。其实自古至今,人们对年龄的流逝就很敏感。孔子所说的“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实际上是他总结自己人生阶段的言论——15岁有志于做学问,30岁能开课授徒讲学而自立,40岁时遇事明辨不疑。如今这几句话常常成为人们对照人生阶段的比照标准。略显蹊跷的是,当前社会人们的寿命以及工作年限都大大延长,年龄焦虑却愈加严重。

“鲜肉”蔓延的影视和文学界

“人”的价值本应和年龄无关

衰老在我们的文化中正在成为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当前,“变老”被人们赋予很多消极和颓废的特质,比如不再美好的容颜和走形的身材,油腻的脸庞和稀疏的头发,故步自封的生活以及不接受新事物的态度。这也正是当下的年轻人对“发量”“养生”等问题尤为敏感的原因所在。美颜相机也比任何一个国家都流行。欧美人不在意的皱纹、毛孔、色斑,在我们的文化里是不可见人的。年龄增长带来的似乎只是数字增长的焦灼。

就在很多人一方面不可避免地陷入“年龄崇拜”的桎梏之中,另一方面又自我矛盾地对这种现象不解和不屑时,不妨跳出“年龄”的苑囿来看真正应该崇拜什么。即便一边是风火热闹的崇拜年轻人,另一面也应该看到,诸如种子钟杨、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事迹选入语文课本,也都在引导人们对年龄之外的知识、科学、奉献精神产生尊崇和敬仰。

也有学者认为,从另一个角度看,对“年轻崇拜”也没必要谈之色变,这种现象也不见得完全是坏事。因为当前确实有一些从小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有着某种出色的技能或者能力,并且延续前代人吃苦耐劳和勤奋踏实的作风,年纪轻轻就在某个领域独当一面,颇有创建。这样的年轻人依然精神厚重。人的价值本不应被年龄和时代裹挟而在判断上有所偏差。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