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文/记者 李永利 石喻涵 图/ 记者 马昭)“芒种忙,麦上场”。6月5日雨过天晴,西安周边部分村子“见缝插针”展开小麦抢收。6月6日,环山公路沿线蓝田、长安段南北两边及坡塬上出现了小麦收割的繁忙景象。
“烂场雨”急坏了庄稼汉
昨天上午8时许,记者驱车前往西安市蓝田县安村镇宋咀村途中,随处可见一块一块已经收割完麦子的麦茬地,地里遍布着一道道像水渠似的大型机械轮胎痕迹。街道两边村民院子里及村道边,到处晾晒着小麦。
正在路边用木耙子推晒麦子的宋咀村三组村民张西峰说,他在西安工作,父母种了5亩麦子,最近持续下雨,急得两个老人团团转。雨刚停,就不停地给他打电话让他赶紧回家收麦。
6月5日下午,急匆匆赶回家的张西峰一看,麦子确实到了收割的时候,可地里到处都是积水,轮式收割机下地肯定会陷进泥里。父亲却说,“三夏收麦,就怕‘烂场雨’;龙口夺食,不让一碗饭的工夫,不管咋样,收回来放到家里,心里踏实。”
当晚7点多钟,张西峰叫来一台收割机,把麦子全部收割完了。“期间,收割机陷进去了两次,都是用‘双桥’农用车拉出来后再接着收割。”说着,张西峰抓起一把小麦捏了一下说,“你看,就像刚煮过的一样,又胖又圆的。”
正在对面公路边帮父母晾晒麦子的陈阳也是前一天晚上从外地赶回来的,他告诉记者,“家里种了3亩多麦子,昨天(6月5日)收了些,现在地里还剩1亩多。”一大早,他便帮着母亲李新红将收割好的麦子晾晒在终南大道的路边。
像这样的故事在陕西并不罕见,许多像张西峰、陈阳这样的年轻人即便外出打工,也会在麦收季节回家,帮助家人完成这项重要的工作。这是农耕文化,也是一项传统。
干了18年的“麦客”:老客户一个电话风雨无阻
驱车从蓝田前往长安区,沿途的麦田里,陆续有人趁着天晴收割小麦。伴随着收割机的轰隆声,吞吐着麦秸的扬尘。对于农户来说,这样的日子才有了盼头。
上午10时许,长安区王莽街道土门峪村五组村民陈栋帅望着正在收割麦子的履带式收割机,顺手从三轮车厢抓起一把湿漉漉的麦粒说,“要不是持续这么长时间的‘烂场雨’,今年的麦子肯定大丰收,也用不着争分夺秒地和云、雨抢时间。不说了,赶紧叫我忙去。”
陈栋帅家里种植了1.6亩地,按照去年1.2元—1.3元的收购价,千斤的麦子能挣些钱。趁收割机将麦粒往三轮车里倒,陈栋帅指着站在田间的一位背包的男士说:“他是外地来的,专门帮着我们收麦子。”
“我和我哥是从汉中市城固县上元观镇接到这个村子里老客户的电话,马不停蹄赶过来的。昨天(6月5日)就到了,沿途一路畅通。到了土峪村,当晚就给两家村民收割了几亩麦子。”“麦客”王灿干这行已经18年,每年家乡的麦子收完并插上稻秧苗后,便和哥哥王宇宏开着收割机出门了。他们每年的第一站,都是土门峪村。
“今年比往年时间紧,一般天气好的话晚上是不用干活的,但是今年不一样,必须加班抢割。今天早上6点,我们就开始下地收割了。”王灿告诉记者,老家汉中5月中旬就已经收完麦子了,他们在长安这边收割完后,下一站去兴平,一路向西,最后去甘肃,预计8月初返回城固,那时候老家水稻也就熟了。这样的一趟行程,兄弟俩能挣30000多元。尽管如此,二人一路还是省吃俭用,“晚上就住在车里,可以把车集中停在王莽街道中心广场。”
“三夏”农机服务站统一调派机械
随后,记者来到了王莽街道中心广场,不远处停着近十辆收割机等待着去田间作业。一个挂有“王莽街道三夏农机服务站”的小亭子吸引了记者的注意。
亭子里,王莽街道党工委委员马亮正在微信群里调度农用机械。马亮介绍,从筹备到组建,只用了两天时间就完成了服务站的搭建,成员均为街办干部。
“对路过的和闲置的农用机械进行统一调配,村民有需要,可以在街道工作群中进行登记。我们也将掌握的情况第一时间发布。有的村需要皮轮式收割机,有的则需要履带式收割机。登记后各自联系,同时解决这些农机手的住宿问题。”
王莽街道耕地面积3.4万亩,沿山区域以果林业为主,小麦种植以北部为主,种植面积1.9万亩。“从昨天中午开始大面积收割,截至昨天晚上,共完成收割约500亩,预计今天收割面积能达到3000亩。 ”马亮说。
下午2时,实时气温30度。房前屋后、乡间道路、文化广场……一切能利用的场地都铺满了麦子。“在保证道路交通安全的前提下,所有的村道都可以晾晒。这在往年是没有的。”马亮表示。尽最大可能抢收抢晒,为确保夏粮颗粒归仓做最大的努力,这是记者采访当天所感受到的。
神禾塬万亩麦田将迎来“大会战”
开着车,顺着王曲往东就上了神禾塬,一大片麦田呈现在眼前。神禾塬上地势平坦、视野开阔,大片的麦田与四周的秦岭相互衬托,形成了令人惊艳的吹风麦浪的景象。不过,只能看见的收割机在麦田里劳作。
骑着电动摩托车沿着村道边走边观察的村民张星星(音)说,这一大片麦田里,西边属于南江兆村、北江兆村和中江兆村,总共有一万多亩;东边属于太乙宫街道新北村,大概有2000多亩。这里是长安区优质粮食生产基地,每年收获季节,塬上的麦子连片成熟、一片金黄,每天都有众多游人前来拍照游玩。“天气预报说6月7日有雨,大家伙今天不敢收割,担心收回去没法晾晒,6月8日要是天气彻底放晴,整个塬上就能大面积收割了。”
沿着村道向东行驶到塬边时,一台收割机在一名骑着电动摩托车的白发老人带领下,来到一块麦田边。老人说,“我这块地2亩多一点,麦子成色还不错,我中午到地里看了一下,没有多少积水,机子陷不进去,你现在就给咱赶紧割。”14时59分,收割机驶入麦田开始工作,15时33分,这块地里的麦子全部被收割完。
抓起一把麦粒,老人使劲用手捏了捏说:“天气不错,大水分蒸发完了,一会把麦粒拉回去晒到广场上,赶天黑就能装袋子了。”
这时,收割机师傅魏福利的妻子从麦茬地里走出来对老人说:“叔,你这块地是二亩二。”老人笑着说,“你量得还差不多。”魏福利的妻子举起手中的仪器说,“叔,错不了,我是拿GPS测量的。”老人接着乐呵呵地说,“我这块地村子里量的是二亩零八分,只多不少,我信你。你这次帮我测量准了。”
魏福利的妻子说,他们夫妻俩5月16日从渭南市临渭区老家出发,前往湖北、河南南阳割麦子,6月5日晚上才到长安。沿途一直用GPS测量麦田的亩数,要是遇到大块麦田,收割机上还有自动测量系统。说到这里,她笑着说,“时代进步了,咱也要用上高科技嘛。只要测量得准,谁都不吃亏,还能避免许多麻烦事。”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