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理结合助受伤工人维权
法治日报记者 鲍静
“叮铃铃……”2月6日,内蒙古自治区根河市法律援助中心办公室的电话铃声响起,工作人员像往常一样接起电话:“您好,这里是法律援助中心,请问需要什么帮助?”
电话那头询问道:“葛律师在单位吗?他有没有出去办案?如果在的话,麻烦告诉他一声,在办公室稍等一会儿,我要给他送锦旗。”
“葛律师”名叫葛春良,是浙江省鑫湖律师事务所律师。2022年7月,他参加“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后来到根河市,为受援地的困难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办理各类法律援助案件,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葛春良在受理黄某案件中得知,黄某是山东省某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的工人,2021年6月在根河市某工地工作时受伤,右手臂致残,经根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认定为工伤,经呼伦贝尔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鉴定为伤残等级十级。公司却只通过社保机构赔偿了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护理费等并未给予赔偿。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黄某找到了根河市法律援助中心。
葛春良接到案件后,仔细分析黄某的诉求和证据情况,认为案件最大的争议点是工资标准、赔偿金标准及诉讼时效。
为此,葛春良梳理伤残等级鉴定书、病历证明、工资发放记录等关键证据后,起草了起诉状。
因第一次开庭时双方各执己见,在第二次开庭后,法院直接进入调解程序,经过数小时的调解,葛春良建议各自退让一步,最终双方达成协议,黄某拿到了调解书上载明的所有款项。
为了表达感谢,黄某委托其爱人向葛春良送上锦旗:“葛律师让我们感受到了司法的公正,温暖了我们的心。”
葛春良告诉《法治日报》记者:“近年来,随着根河市经济不断发展,务工人员比较多,建筑工人维权案件时有发生,为了尽可能地维护受害人合法权益,我们需要做的不仅是对案件进行处理,更多的是对工人开展普法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法治意识。”
2022年11月的一天,根河市法律援助中心来了两位中年男人——孙某和马某,他们是呼伦贝尔市某建筑工地的工人,因建筑工地拖欠工资,向老板多次索要无果后,找到法律援助中心,希望借助法律手段要回被拖欠的工资。
根河市法律援助中心接到案件后,经过分析研判,认为案件符合援助标准,将案件指派给了葛春良。
接到案件后,葛春良分别向劳务分包单位、总承包单位说明拖欠工资需要承担的法律后果,从情理上劝说,从法理上说明,让工程负责人认识到欠付工资的不利后果及应该履行的责任,最终三方达成协议,孙某和马某拿到了应得的工资。至此,一起农民工讨薪案经调解成功解决。
半年多来,葛春良接待群众法律咨询百余次,办结案件得到受援人及经办法官的高度评价。葛春良还多次走进政府、企业、学校、社区等,开展法律讲座、提供法律咨询服务。
在社区,葛春良围绕居民日常遇到的法律问题,以民法典为主要内容,从“爱与家庭”的角度出发,讲解防止家庭矛盾激化以及解决矛盾的方法,并从公序良俗方面阐释婚姻家庭纠纷中关于财产分割、未成年子女抚养等问题。
在矛盾调处中心和法律援助中心的接待咨询中,葛春良围绕涉农民工权益保护的法律问题答疑解惑,并普及相关法律知识,提供专业建议,起到了良好的法治宣传效果。
为助力创建平安根河、法治根河,葛春良在援助地积极投身公益事业,为受援地老百姓送去法治温暖,有效提升了当地法律援助工作的服务质效。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