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书,又读到海瑞。每个时代都会产生一些名人,这些人要么因其自身卓越的品质而被世人所敬仰;要么因其令人不齿的行径而被世人所唾弃。海瑞被宣传的文学、舞台形象一直是清正廉明、刚正不阿,他以狷介著称,应该是有点强迫症,他能做到的事情,其他人是做不到的。
明朝的官场,各色贪官污吏织成了时代的官场关系网,让腐败生出新花样,达到新高度。而海瑞是一个千年不遇的异类奇人,偏偏能够无欲无求,所以才能与这张网绝缘。
海瑞是海南岛琼山县人,4岁的时候,父亲早逝,与母亲相依为命。海瑞小时候不是什么早慧聪明的孩子,虽然家境清寒,但是他的母亲认死理,想儿子将来要有出息,必须读好圣贤书去考取功名。所以当别的孩子无忧无虑地享受童年的时候,海瑞在死读书,不知道这段经历是不是使他的性格变得既孤僻又偏激。屡考屡不中,不中就再考,在坚持不懈不抛弃不放弃的执念中,36岁的海瑞考中了举人。41岁的时候等来了一个官职:在福建南平当县学教谕,一个九品的博士。
海瑞来了以后,并不觉得这是一个卑微的教职。他严格规范执行了县学的考勤制度,每天一板一眼的工作着。学生们虽然觉得这个人奇怪又教条,但发现他不收礼金。
海瑞进入官场的第一次声名鹊起,源于一次御史大人来县里视察学宫。按照当时的规定,县里的所有官员要下跪,行恭迎大礼。但海瑞就是不跪,旁人一看惊呆了,就问他:“你为什么不跪?”海瑞说:“如果我是在御史衙门,我会下跪。但是现在是在学宫,圣贤规定,教师在这里不得下跪。”这话在当时确实没毛病,就算你火冒三丈,破口大骂,我海瑞仍然软硬不吃地站着。
按说海瑞这么刀枪不入的性格,在官场应该举步维艰。但奇怪的是,还真就有人欣赏,他被从福建调到了浙江淳安做县令,当上了一名品级低下的行政长官。当时的淳安是一个穷县。
这里先介绍一下银两火耗和淋尖踢斛。银两火耗指火耗银,是明清于正规税粮或税金之外的一种附加税。一些碎银要经过融化铸成整银,但官员认为这中间是有折耗的,所以会多收一部分老百姓的银两抵消折耗。淋尖踢斛指旧时税吏收税时,老百姓交粮食是用斛装的,往斛中倒粮食倒满直到形成一个尖堆,但这时官员会用力把斛踢一脚,掉下去的粮食就进自己腰包。明朝时期官员工资太低,穷其脑汁想出各种可以贪污的方法,这两种比较出名。
海瑞来了以后就整顿当地官场,废除了一切歪风陋规。什么银两火耗和淋尖踢斛,什么灰色收入,什么特殊待遇,全部不准!这下当地官员可慌了,要知道明朝官员的薪水是非常低微的,就靠这些灰色收入,你都给灭了,人家家里的生活质量岂不一落千丈。可海瑞不管,你也抓不着他的把柄,为什么呢?他从来不收礼金,来到淳安后,在衙门中找到一块空地,自己种菜种粮,自给自足。他能步行就不坐轿,他老婆自己做饭,老仆上山砍柴。虽然说当地的官员们叫苦不迭,但是老百姓高兴啊!庆幸自己的父母官是个青天大老爷,口口相传海瑞的故事。
海瑞得罪的都不是一般的人。有一次,东南第一大人物浙江总督胡宗宪的儿子经过淳安县,胡公子呢,原本指望一路吃喝玩乐都有人买单接待,顺便再收点土特产礼品啊零花钱啊,毕竟他以往就是这么干的。可是他这次遇到的可是海瑞啊,来就来呗,一样的粗茶淡饭。胡公子急了,你不知道我爹是谁吗?你就给我吃这个?把招待的人给打了。海瑞也急了,还反了你了,叫衙门的人把胡公子也吊打了一顿。
打完后,海瑞也不傻,他主动给胡宗宪写了一封信,大致内容是,有人冒充你儿子在我这里骗吃骗喝,我给打了。胡宗宪毕竟是个老谋深算的大人物,他平倭有功,是深得嘉靖帝信任的封疆大吏。自己儿子嚣张在先,自己本来就理亏。这事如果自己不依不饶也没有什么好处。海瑞是个清官,自身节俭,民望清澈。这样一个倔人,你招惹他干嘛呢?!所以还是敬而远之吧。
连胡宗宪都敢得罪,所以后来海瑞所去地方所在的官场就出现了很多有意思的现象。《万历十五年》中这样写道:
“海瑞的新职一经发表,直隶的很多地方官就自己估计到将会不能见容于这位古怪的上司,因而自动离职或请求他调。缙绅之家纷纷把朱漆大门改漆黑色,以免炫人眼光而求韬光养晦。住在苏州的一个宦官把他的轿夫由8人减至4人。”
我就想,你看海瑞,他清廉、板倔,公正、迂腐。谁都说他好,但又不太愿意和他交朋友,面子上还以他为楷模。海瑞的收入几乎不能养家,他需要自己种菜才能维持生活;因为性格过于“一根筋”,他和同事之间几乎没有走动,通常的婚丧嫁娶也概不参加。在官场,别人看他难受,他却我行我素、问心无愧。
他没有朋友,也没有后台,但却不断地在升官。嘉靖末年,海瑞从浙江淳安县令、江西兴国县令,一路升任为户部云南司六品主事。这是进京当官了!
当了京官的海瑞并没有什么改变,依然一副刚正不阿、直言敢谏的形象。他又得罪了一个人,相比之下,得罪胡宗宪都不算什么了,因为他得罪的是嘉靖皇帝。
海瑞到了京城,见识了真正的政治黑幕和贪污腐败后,绷不住了,义愤填膺地写了那封著名的天下第一名疏,大骂嘉靖帝。海瑞并不愚蠢,愚蠢做不了清官,他也想到了后果,所以他提前买好了一口棺材,这是打算大不了一死。在这一刻,海瑞与这个时代的格格不入忽然都仿佛烟消云散般地消逝了,留下的只有一个正直的,无所畏惧的人。
像所有人预料的一样,嘉靖帝震怒,海瑞被关入诏狱,几乎所有人都觉得他这次必死无疑。若不是太监黄锦,他真的就死了。后来海瑞坐了两年的牢,又有人出来替他说话了,这个人就是当时的大明首辅徐阶,这个人也是个奇人,有兴趣可以看看他的故事。反正他当时觉得海瑞是个人才,在有一天嘉靖帝突然又想起海瑞,暴跳如雷的时候,他又救了海瑞一命。
再后来,徐阶给继任的隆庆皇帝建议,给海瑞平反复职,并且官升三级。于是,估计海瑞自己都觉得莫名其妙,他挂职都察院,官衔是四品御使中丞,出使抚应天府。海瑞呢,就是电视剧里说的“八府巡按”。
出狱后的海瑞并没有什么改变,如果有改变,估计就是更有名了吧!他的处人待事也没有什么变化,无论在哪里做官,都能做出不少让当地官员难堪的名场面。比如官员入境,按规定有相应的高规格接待,但是海瑞呢,要么减半执行,要么就简单执行。所以,他的府治,很少会有上司来视察,过境官员都绕着走。据说在他手下干不了多久,属官们都纷纷要求调动,请求不在他的手下工作。
一个人可以不通人情世故,但是中国是个人情社会,所以海瑞在官场的人际处境可想而知。后来发生的一件事让海瑞在官场彻底被孤立了。有一年赶上江苏地区大旱,百姓春荒无粮,海瑞也着急,他想了一个“劫富济贫”的招儿,就是让富人放粮救灾。他先是跑到溧阳,找到富裕的史太仆家,让人家捐了三万石粮食。随后呢,又跑到退休的首府徐阶家,让他捐出家产救灾乡里。当时徐阶有个不争气的儿子,所以海瑞就对徐阶说如果你不认捐,就治你儿子的罪。无奈之下,徐阶只好捐了几千石的粮食。
怎么说呢,这事让不少人都骂海瑞是白眼狼,如果没有徐阶,你海瑞当初可是有可能要被斩的啊!如此对待自己的恩人,这不是恩将仇报吗?所以尽管海瑞深得民心,但是官场同僚认为这个人完全不通人情,都躲得远远的。海瑞在百姓心中的声望愈高,在官场愈发受到排挤。即便是后来的明朝中晚期的中兴名臣张居正,在惩处了一大批庸吏,破格提拔了一批新人的举措下,他也不用海瑞。张居正的用人政策是“重用循吏,慎用清流。”他觉得,海瑞是个品行端正的好人,但并不是一个好官。他欣赏他做人的操守,但是并不认为他有发展经济的能力,让百姓获得福祉,所以弃而不用。
张居正的评价公正吗?不尽然。毕竟一千个人眼中,有着一千个海瑞。海瑞孤立于炎凉的社会世态,孤立于潜行的官场规则。其实,从这点上来说,张居正和海瑞都是一样的。
海瑞身历嘉靖、隆庆、万历三朝。以清廉、特立独行的品格在60多岁的时候第三次复出,两年后,他死于任上。遗物除了自写的诗文,一些破旧的日用品,财产只有几两碎银。清贫的让人心酸。
历史记载,海瑞出丧的那一天,他的灵柩抬出南京城经由水路运回老家,百姓们沿途设祭,数百里不绝。我想,这样的场面或许告诉我们,对于百姓而言,父母官最大的福祉是不是让百姓们安心地、没有压迫地过好自己的日子呢?!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