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很短,从公元581年到公元618年,而Zuò(zuò)只有38岁。隋文帝杨坚的父亲杨忠,曾被北周封为“隋国公”。杨坚继位,即位后立国号为“隋”,但他认为“隋”有“去”之意,可能不祥,故改为“隋”。

中国人普遍认为隋朝很普通,但有趣的是外国人认为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王朝之一,是全世界公认的最强大的时代之一中国。其实,一个王朝的重要性,不能仅以其持续时间和繁荣程度来衡量,更应该关注其创新。

所谓“旁观者清”,外国人之所以对隋朝评价如此之高,是因为他们看到了隋朝在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创造。隋朝的功劳很多,但主要有“四大功劳”:第一是统一天下;二是开凿“大运河”;三是创建“三省六部”体制。

15Dad0hum5pjRPFotVZzc5xUR/ar/PIFoxOLOXCFEmwZ6aAnBno5LZ6Ry8ZssHR++hJZFymB+thn+EvvfqEtIDDEQYMmAlg+i4q23cml8KFolB8G4G6A51e3omvnwJFi

一是统一天下。中国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秦汉晋”,二是“唐宋明清”。“秦汉晋”时期是谁奠定了基础?当然是秦朝了。秦朝在周平王东迁550年后统一了春秋战国的分裂,修复了长城,拓展了岭南,结束了天下纷争。这些都是中国封建王朝的基石。

“唐宋明清”时期的根基在哪里?当然是在隋朝。隋朝在汉献帝迁都许昌后的400年间统一了三国、五胡十六国、晋朝和南北朝。史无前例,这是中国封建王朝的基石。

隋朝的统一有一个特殊的意义,那就是实现了多个民族的统一。多民族的和睦相处,奠定了今天多民族中国的基础。此外,隋朝的“中华帝国”国泰民安,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民族和睦,社会安定,户籍激增,土地耕种迅速增加,积蓄充裕,甲胄强悍,风土人情,地域万里。疆域的辽阔与壮丽,超越了历代朝代,就连后来所谓的鼎盛时期的唐朝,也不是隋朝可以比拟的。

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化、政治、经济、外交达到鼎盛的黄金时期。当时,中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据记载:“当时天下有190个县,1255个县,890万户。东西9300里,南北14800里。十五里。昔日的繁华朝代极高。”

在两千多年的封建时代,世界科技水平普遍没有太大变化。一个国家兴不发达,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就是人口!隋朝鼎盛时期,隋炀帝在位期间,人口达890万户,约合4600万人。这个数字是前所未有的大。和后来的大唐对比,就能看出本质。

大唐建国五年,统一天下。当时,全国人口只有290万户。睿智有力的唐太宗李世民执政20多年,开创了所谓的“贞观之治”。然而,唐太宗死后三年,人口仅剩380万。

才突破900万户,基本达到了隋朝的水平,这是整个唐朝的顶峰,之后就开始下降了。

二是开凿“大运河”。隋朝的政治军事中心是长安,位于关中地区。平定江南、灭陈时,隋朝开始修筑大运河,以向南方输送军队和军需物资。隋平定陈后,为防范江南旧势力造反,将江南粮食运往长安和中原,隋朝挖了大运河自北而南,以洛阳为中心,两岸修御道,植柳护岸。

大运河开凿于隋代,多采用天然渠道或疏(jùn)前人开凿但已干涸的旧沟渠。只挖了一小部分,就动用了很多人力,最终形成了都城洛阳。以数条运河为中心,首尾相连。唐代人写的《隋书》夸大了修建大运河的人力资源成本。他们只谈坏处,不谈好处。

由广通运河、永济运河、通济运河、山阳渡(dú)和江南运河组成的“大运河”系统全长2700多公里。以洛阳为中心,大运河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达余杭(今浙江杭州)。公元611年,隋炀帝乘龙舟从江都(今江苏扬州)到涿州。普通民船一日一夜可行百里,从江都到涿州只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南北水路交通确实比陆路方便多了。

洛阳地处运河中心,西接长安,南接杭州,北接涿州,成为世界货物集散地;江都成为江南货物集散地,成为隋唐时期的经济中心;运河沿线也拔地而起。大运河不仅极大地促进了隋朝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而且在其建成后的600多年间成为连接南北的重要政治、经济和文化纽带。可谓“渠道为王”!

三是启动“三省六部门”体制。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北周附会的“六官”建立的官制《周礼》,取而代之的是新的官制:“设三司,三司公及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内侍等“省”、“监”如御史台、太常、光禄、卫尉、宗政、太仆、大理、红河、世农、太傅、国子、江左、左卫、左无卫等。”加强中央集权,恢复汉朝官制传统。

在隋朝“五省”中,尚书、门下、内史“三省”制度是隋朝中央官制的核心。另外两个“省”:书记省主管书籍典籍,职责相对较轻;内侍省负责侍奉宫中,受托太监。三爷三皇子虽然位高权重,位列一品,但其实也只是荣誉而已,并没有实权。隋代“尚书行省”,地位崇高。《隋书·百官志》说“尚书省无所不有”,体现了它作为国家最高行政机关的地位和权力。

六司是指“尚书行省”下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司辖四司,共二十四司。吏部主管官员,相当于中共中央组织部;户部主管财政,相当于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礼部主管文学,相当于中宣部;刑部主管法律,相当于今天的中央政法委(司法部、公安部);工部主管建设,相当于今天的建设部、水利部、民政部等。

初六署称六草,即尚书省六署。六司总管为尚书。六部制的设置成为后世中央固定的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末,可以说影响深远。

在隋唐以前的官制中,组织形式和权力一直在演变。直到隋朝才统一为“三省六部”,主要负责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查和执行。这应该是官方系统最科学的状态。

四是建立“科举制度”。另一个从隋朝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的制度是隋朝建立的科举制度。南北朝时期,为了选拔有用的人才,出现了“举明经”等科举制度,但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度继续实行并占主导地位。总之,在隋朝之前,做官是看出身的,重生在豪门也能做官。

公元587年,隋文帝七年,隋文帝杨坚正式设立分科考试制度,以取代九品中正制度。一针强心剂,社会瞬间充满生机。科举制度初期,设郡贡,规定各州每年派三人到中央,参加进士和明经科考试。形式。

当时考学者考“略”,考进士考“时政”,考明经考“经术”,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国家按学科选拔人才的体系。当时明经为最,进士次之。当时的选拔制度只叫“秀才科”,与后来完善的唐代科举还有一段距离,但无论如何,它都是唐代科举的鼻祖。从“无”到“有”是创举,从“有”到“优秀”只是积累。

过去,朝廷只从权贵家族中选拔官员。一方面,选拔人才的范围相对狭窄,不利于调动全社会的人才;另一方面,官员的必然选择也必然左右政治走向,直接影响政权的稳定。.“修才科”可谓科举之始。虽然它仍是一个不完善的科举制度,对实际选拔士人影响不大,但却改变了家族垄断官职的局面,是古代选拔任用人才的破冰课题。

随着隋朝经济社会的发展,读书的人不局限于士族,普通的地主家庭(平民家庭)也出了读书人。他们也有施展才华的欲望,而且数量庞大。科举制度顺应了历代宗室地主争取政治地位的需要,缓和了他们与朝廷的矛盾,使他们对中央政府忠诚,有利于选拔。人才,提高政治效率,对巩固中央集权发挥了积极作用。角色。

隋朝建立的科举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末。科举的内容虽因朝而异,但总体框架与隋代所颁布的制度相似。从某种意义上说,今天的高考制度也有隋朝科举制度的影子。科举制度打破了寒门学子向上发展的“玻璃天花板”,让很多出身不好的人才得以晋升。通过考试的自我因素,而不是依靠不可控的出生因素,他成功地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隋朝的“四大功绩”不仅对当代,而且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可以大胆想象,如果没有隋朝的统一,今天的中国会是一个56个民族和睦相处的多民族国家吗?如果没有大运河的开通,北京会发展成为今天的世界级大都市吗?如果没有三省六部制,今天的政治体制和结构会是什么样子?如果没有科举制度,普通家庭的孩子会永远被排斥在主流社会之外吗?历史不可假设,多亏了隋朝!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