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轮跌价,必将深刻且广泛地影响产业竞局与走向,也深刻挑战不同企业的战略布局与运营策略
文 | 王亮 江南 刘洋
历经两年多的供应链博弈与涨价之后,光伏降价本在预期之内,只是这个时间来得晚了一些,而当前降价的幅度又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期。
极短时间内,硅片价格几乎“腰斩”,开工率仅60%左右;硅料价格跌破150元/kg,非一线组件成交价已低至1.6元/瓦。
由于供应端新增产能持续释放及季节性终端需求锐减,春节前后,上下游的心理拉锯战变得愈加敏感,“买涨不买跌”的观望情绪浓重。产业链价格仍未见底,短期内跌势还将持续。
展望2023年的光伏行业,最大的主题便是如何应对硅料下跌过程中的“危”与“机”。
本文将从8个方面展开,与读者一起探讨:
1. 为什么从硅片开始?
2. 硅料价格将降到60元/KG以下?
3. 组件价格将降到1.4元?
4. 产业链利润将如何迁移?
5. 是否会出现恶意的频繁的低价竞争?
6. 光伏降价将彻底改变寡头竞争格局?
7. 产业降价是你好我好大家好?
8. 光伏降价,配储将愈演愈烈?
为什么从硅片开始?
不久前,为何隆基和TCL中环两家龙头“默契”地把价格压下来?
其一,打压高景太阳能、上机数控、美科股份、双良节能、京运通等一大批新进入者的利润。两大硅片巨头利用市场优势地位,突然发动降价,给市场未来前景形成干扰,至少会影响到新玩家下一步的扩产计划。
其二,隆基和中环的硅片大降价,是想联手打破通威、协鑫为代表的上游企业长期以来对硅料价格把控和“拥硅为王”的格局。
过往三年中,疯狂的投资涉及硅料、硅片、电池、组件、光伏玻璃等等几乎所有环节。光伏四大环节中,压力最大的可能不是一直说赚不到钱的组件,而是硅片环节。
根据硅业分会最新公布的硅片价格,已经比此前隆基、中环的官宣价格下降了33%!而相对于高点的7.58元/片和10.01元/片,已经跌掉52%以上!
2022年12月份,硅片除了降价之外,产量也大幅下降:12月份国内硅片产量减少至27.5GW,环比减少23.8%。其中单晶硅片产量为26.7GW,环比减少24.4%,多晶硅片产量维持在0.8GW,环比持平。
事实的另一面是,过往数年,硅片新进入者增多、格局趋于混乱,生产规模超过10GW以上的企业有15家之多,而且还有更多的资本涌入。截止2022年底,将近700GW的硅片产能,320GW的产量,无论对于上游的硅料,还是下游供不应求的电池片,硅片都已经出现了过剩。下表来自SolarWit:
据SolarWit创始人张治雨的分析: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单晶硅片产业环节早已形成实质性的产能过剩,但是由于缺乏硅料这一核心原材料,开工率不足,并未形成过剩积压的产品。在这一阶段,硅片企业日子还是很舒服的,不仅可以维持硅片原有的超额毛利润,还可以享受库存升值带来的额外利润。
但随着2022年底至2023年初硅料产能大规模释放,过剩的硅料会很快体现为过剩的硅片产品,硅片环节先猛烈压缩自身利润再倒逼上游硅料降价,如此循环往复,直至P型M10硅片价格降至2.5元/片方能停止降价循环。
作为硅片环节的两大龙头,隆基和TCL中环,必然在战略上、市场竞争与价格策略上采取主动,不久前,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在与秦朔对话中强调:淘汰赛已经开始了!
硅料价格降到60元/KG以下?
2019年12月,国内硅料价格报73元/千克。到了2020年4月,硅料价格已一路下滑至63元/千克,5月进一步下滑至58元/千克。谁会想到硅料价格能站上超过300元/KG的高位?
多晶硅行业的平均成本就是每吨几万块钱,所以卖到30万元/吨以上无疑是暴利的。
多晶硅价格疯涨下,五家多晶硅龙头大幅扩产,此外,一些跨界企业也强势加入多晶硅环节的战局。由此,硅料由供不应求加速走向全面过剩时代。
黑鹰光伏统计发现,通威、东方希望、新特、大全、新疆晶诺等9家硅料企业共有超过100万吨多晶硅项目在建,预计这些项目都将于2023年投产。
问题是,多晶硅环节的扩产项目实现投产运行,都需要一年半左右时间。扩产早动作快的项目,有可能赶在硅料价格还坚挺在高位时尽早出货,尽快收回一部分投资。
相反,进入晚、投产晚的项目,将面临价格无限走向成本价的残酷竞争。未来很多年都很难收回成本,甚至亏损!
根据硅业分最新消息,单晶致密料价格从高点30.60万元/吨降至目前的17.62万元/吨,跌幅已高达42.4%。而某券商机构发布信息表示:当前硅料已经落在12万以内,年后有望跌至80-100元之间。80-100元左右硅料厂可以保持一定的利润空间,有利于产业有序良好的发展。
根据中金公司近期的一个内部交流会:2023年一季度预期新增投产产能20万吨,二季度预期新增25.8万吨,自2022年四季度开始,当月硅料产出已经可以完全满足当月下游需求,并逐月开始过剩加剧。随着2022年四季度停产检修与新增产能爬坡结束,以及今年一、二季度硅料新增产能仍然在持续不断投产,硅料供过于求状况将全面加剧恶化,跌至行业平均成本线60元(不含税)附近的时间,将比任何专家、专业卖方、大V预测分析判断都要早得多!
组件及硅料价格预测(元/W,元/kg)。来源:硅业分会、PVInfoLink,国金证券
SolarWit创始人张治雨则分析:预计2023年6月当月有效硅料产出量将突破15万吨,需要全球每年有810GW的组件需求才能消化如此规模的硅料产能,更别提2023年下半年要排队释放的70万吨(可满足315GW组件)硅料产能!毫无疑问,这一切疯狂的尽头只能是硅料的现金成本:2023年,70元/kg的硅料可以期待。
“毫无疑问,显而易见:冲破天际的产能规划不切实际,唯有现金成本的价格才能治疗人们的疯狂。”
(来源:SolarWit)
据赶碳号科技的数据,以2024年底452万吨的多晶硅料产能,以对应产能的测算逻辑,2024年分别对应:1678.8GW的硅片年产能;1626.8GW的电池片年产能;1577.1GW的组件年产能。
产能的绝对过剩,必然引起激烈的竞争。
合盛、宝丰、润阳、晶诺等一大批新进玩家而言,通威、协鑫、东方希望、特变、大全等多晶硅“老江湖”们,送上的见面礼可能就是现金成本的价格。
不仅多晶硅环节,放眼光伏整个产业链不同环节,跨界的新玩家们必须做好心理准备,既然要杀入光伏产业,就要做好恶战的准备。
组件价格降到1.4元以下?
谁也想不到,“双碳”大好形势下,过往两年中,组件环节成为生存最艰难的环节之一。
所幸,在硅料全面下降的同时,光伏产业链其他环节,包括组件价格也在加速下降。岁末年初,光伏组件的价格下跌非常凶猛,仅一个月内号称降了0.4元/w,二线组件价格到了1.6元/w。不过一线企业尚未出现较低价格,大多还在观望春节后的集采。
中金公司的内部交流分析:当今年硅料跌到80—100元区间时,对应组件价格可以达到1.4—1.5元;后续又必经过硅料企业持续恶性价格战,跌到60元行业平均成本线时,对应组件价格可以达到1.3—1.4元。
受此低成本组件影响,下游电站收益率将普遍超出10%,下游需求量必定集中井喷式爆发,尤其严重积压二年的集中式全球电站项目将在今年集中加大释放量。而随着组件价格的回落,在IRR保持合理稳定的情况下,此消彼长,组件成本下降,其他成本必然显现,这当中包括我们熟知的配套储能成本。
SolarWit的分析认为:光伏组件将会在2023年一季度末降至1.35元。而伴随着2023年上游材料利润被压缩,亏钱卖组件以搏得市场的模式难以为继,组件中非硅成本占比有望重新超过50%,话语权加重,锁价订单在上游持续跌价行情下有望获得超额利润,组件环节迎来同比改善。
新能源电力投融资联盟则特别撰文指出,光伏组件近期非正常下跌,春节后价格会企稳。
文章分析认为:截止到现在,市场上的有效路条总量恐怕已超过300GW,目前限制装机的有三个因素:设备价格、土地性质、电网消纳。组件每下降1毛钱就能解锁大量的待装项目,这些项目都有并网的时间要求,并不是说没有补贴了,项目可以无限期等待。土地和消纳,相信中央会有一系列的安排,毕竟疫情之后,新能源也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力。那么在需求的承托之下,一线组件在一季度不会低于1.6-1.7元/w,全年能稳定在1.5元/w之上。
产业链利润如何迁移?
2022年上半年,以及2021财年,包括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光伏支架、储能等几乎所有产业链环节的整体营收都实现了不同增长,但不同环节的“赚钱能力”千差万别。
硅料环节无疑是最大赢家,近两年时间,多晶硅环节无论是营收涨幅,还是毛利率水平其均位列榜首;与此同时,通威股份、协鑫科技、特变电工、大全能源、东方希望等“多晶硅五虎”均挣得盆满钵满。
此外,黑鹰光伏统计发现,金刚线、生产设备、逆变器等环节均保持了不错的的毛利率。
而与上述环节相反,整体来看,硅片、组件、背板、支架、胶膜等产业链绝大多数环节的毛利率均出现了不同程度下降,极大考验相关企业的生产经营水平。
过往两年的产业事实证明:光伏产业链不断深化和复杂的利益博弈,紧缺环节势必压榨整个产业链的全部超额收益,哪怕是其他环节的技术进步超额收益,直到其他环节没有利益可以压榨或者全产业链没有产能失衡。
而伴随着2023岁末年初光伏价格持续下跌甚至暴跌,产业利润格局无疑将重构。整体而言,每一个产业环节终归要回归合理的利润方能长久。随着硅料、硅片价格逐渐回落,越来越多机构频繁提及“利润向其他环节传导”的投资逻辑。
由于不同环节价格变化不是同步的,价格变化带来影响不是单向的。我们需要研究利润的分配。比如从给出的价格走势数据来看,硅料的利润情况在恶化,而硅片的利润表现也不乐观,而组件、逆变器、胶膜、支架等环节大概率出现利润改善。
天合光能、晶澳科技、隆基绿能、晶科能源、东方日升等组件龙头将在2023年迎来新的发展格局。
(资料来源:Solarzoom,中金公司研究部)
产业观察者张治雨预测:硅料一路下跌会给硅片带来库存大幅跌价损失的风险,也给锁价组件订单带来短期超额利润的可能,更使光伏电成为最廉价的能源形式方向上前进坚实一步,在过剩下跌的行情中,各环节的博弈地位取决于每个环节自身的供求关系,越是过剩环节在博弈中越是不利。
产业链价格的下降本质上有利于推动需求的增长。而理论上,大家都在一口锅里吃饭,你挣点,我挣点,生意才能一直做下去。
目前,产业链上游降价利润暂时积累在电池片环节,辅材环节也有望受益于产业链价格下降。本身硅料降价利好制造业下游所有环节,但是下游企业的业绩取决于他们跟友商的竞争,即硅料降价是针对所有客户,不是单独针对某家企业。光伏仍然是一个技术高度密集且管理内卷的行业,只有拥有先进技术且管理能力超强的企业才能获得更多利润。
那么,光伏制造环节价格持续下跌,是否“绝对”利好电站投资环节?
新能源电力投融资联盟认为:我们想说的是,投资企业现在能算得过来账就已经谢天谢地了,组件价格下降挤出的空间,要填的坑包括但不限于,储能、地方政府的诉求、土地持有者的诉求等等。电站投资企业旱涝保收的时代已经过去,未来的超额利润在电力市场里面,而不是靠组件降价。
产业资深观察者蒋静也持类似观点:光伏平价之后,运营端就很难享受超额收益,甚至收益率持续走低,不要指望制造端技术进步或者成本下降会带来投资收益率的提高,组件价格即便从2元/W下降到1.5元/W,也无助于光伏电站收益率的提升,因为其收益率与制造端无关,而是社会宏观收益率决定的。
是否会出现恶意的低价竞争?
产业极度过剩,价格持续下跌,必然引起惨烈的竞争,甚至很有可能出现恶意的低价竞争。
这样的“经验”已在光伏产业发展历程中多次发生。比如2012年,激烈博弈下,低价竞争,相互倾轧,拖款欠款,不择手段骗取补贴,保护主义盛行等种种负向的市场行为就曾频频出现,一些企业的崩溃似乎只在一夜之间。
几个维度,一方面,固有的老牌企业之间,老牌光伏企业与新进入者和跨界者之间,不同环节的新旧产能之间将展开激烈竞争。由是,产业链不同环节产品价格陆续暴跌,以“低价竞争”为特点的价格战将持续很长时间。
其二,站在上游龙头企业的角度来看,有规模和成本优势的企业很可能选择顺势降价,在产业剧烈变动中,杀伤潜在竞争对手,提高对行业竞争格局的把控。届时,不少企业必然被“杀伤”。如果价格剧烈下降,短时间冲击整个产业,对供应链上鱼龙混杂的不少企业而言,可能是致命性的。
此外,过去“一体化”带来的结果会如何?
黑鹰光伏认为,其一,很多企业从头到脚一样粗,不同产业链的产能加速膨胀;其二,每个企业在产业链不同环节都想争第一,争前三,竞争加剧;其三,人人守护供应链护城河,不同环节彼此乱战、彼此踩踏,残酷的价格战必然出现。
商场如战场,残酷激烈。鲜有温情脉脉,往往你死我活。没有筹码,注定被收割;有筹码,则注定收割别人。而当博弈最终“白热化”,突破“临界点”后,价格的暴涨或暴跌,最终伤害的可能是整个光伏产业。
2022年底,已有多晶硅环节的企业家特别提醒,对于光伏局部环节的过度投资必将导致恶性竞争!而恶意的低价竞争是恶性竞争的主要表现之一。
彻底改变寡头竞争格局?
有不少分析认为,大量资本跨界光伏,必将冲击并改变光伏产业的“寡头格局”。
但黑鹰光伏综合各种信息及数据分析认为,虽然行业在不同环节会有一些“黑马”出现,但未来数年光伏产业的“寡头格局”不可能有大的改变(除了产业链部分具体环节会有冲击,比如通威股份强势布局组件)。
所谓寡头市场,是少数几家厂商供给该行业大部分产品,每个厂家的产量占市场总量的相当份额,在相应的产业链上,对市场价格和竞争格局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历经十几二十年的剧烈竞争,以及优胜劣汰后,如今,晶科能源、天合光能、阿特斯、隆基绿能、晶澳科技、通威股份、协鑫、阳光电源等企业在市场上铸就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均面临新时期的发展机遇,也面临各自的压力个挑战。但可以肯定的是,面对产业剧烈变化,这些实力强悍的“老江湖”,绝对不会坐以待毙。
过往数年,我们看到上述类似龙头企业,均有类似布局:其一,大规模上马先进产能,保持巩固行业地位;其二,在创新(比如n型)方面,不论是从投入规模,还是成果方面,依然处于领先优势;其三,面对供应链挑战,各大龙头企业基本都在“垂直一体化”方面投入足够多的资源。
综合而言,这些企业依然想方设法保持了自身的综合竞争优势,我们从历年财报的各种排行中就可以看出,通威、隆基、特变、晶科、晶澳等各大龙头依然占据着不同核心经营数据的前列。
对于鱼龙混杂的各种新进入者而言,要“击败”这些对手,绝非易事。
回溯产业历史,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2007年国内从事光伏组件生产企业有200多家,到2008年猛增至近400家。到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内有超过300余家光伏组件企业倒闭,一度剩下只有50家左右。
到了2020年,2021年,乃至过去的2022年,上述这样的景象是否“似曾相识”,甚至更加明显。产业一片向好,但风险和变数也在不断聚集。
未来光伏产业的“新旧”势力也必有一战。不管谁输谁赢,必然有不少企业狼狈出局。
光伏的门槛真的有那么低吗?人人都能做硅片?人人都能做多晶硅?人人都能做好电池?人人都能“整县推进”?
《光伏投资框架》一文提醒:对于新进入者大家还是谨慎一些。光伏行业不是有钱就能搞的产业,他现在的门槛远超你的想象,所以不要线性思维而低估了光伏龙头的护城河而去投资一些阿猫阿狗,有可能在红火的产业链背景下你并不赚钱。
降价后是你好我好大家好?
不少分析人士认为,伴随价格下跌,光伏将在2023年迎来前所未有的好日子,大日子。
不过,不管行业处于任何景况,“形势一片大好”从来就不能完全概括一些光伏企业的经营状况。”
诚然,“双碳”大背景下,“坡长雪厚”的光伏已不用担心整体的“共识”问题,其作为最火爆的投资“赛道”,淘汰赛的逻辑与结果,可能和过往都有所不同。
产业一片大好的时候,也有企业亏损倒闭;行业承压发展的时候,亦有不少企业赚取客观利润。黑鹰光伏曾分析:光伏在2023年将进入新一轮“淘汰赛”,甚至出现颇为惨烈的竞争。
毫无疑问,火热的赛道预期里,也会有不少“裸泳者”,但潮水正退去,一大批“裸泳者”将被陆续淘汰出局。
任何“洗牌期”,都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坏”。
一些企业倒下,一些企业留下,一些企业乘势夯实竞争优势;在商言商,冰火两重,冷暖自知。很有可能,在红火的产业背景下你暂时可以赚点钱,但产业进入新一轮竞争洗牌期,最快倒闭的可能就是你。
比如,如今产业链价格已在快速下跌,但很多企业(特别是新进入者)产能投资还处于重资产投资的初期布局,如果市场行情继续暴跌,那这样的企业风险基本接近无限大,这样的例子在光伏发展史中已数不胜数。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从企业经营发展角度而言,你可能做了99件正确的事,却可能架不住一件重大失误的决策,企业战略抉择必然要慎之又慎。对于规模企业,特别是各大龙头企业,真正拼领导力和战略能力的时代已经来临了。
此外,在技术路线的抉择上,伴随市场剧烈变动,步子调整过慢也可能把企业一步步拖入泥沼。过去的两三年之间,亦有数家光伏巨头因过往战略决断、技术路线选择的失误或“滞后”而陷入企业经营转型的阵痛。
黑鹰光伏判断,伴随新一轮淘汰赛,光伏企业、企业家、政府和金融机构,以及整个光伏产业均更加成熟,这意味着,光伏企业更是要凭“本事”和“实力”吃饭。在此之后,曾经一夜暴富的神话很难再有,企业大而不能倒的情况很难再发生。终归,市场的归市场,商业的归商业,我们都需要“按市场规律发展和做事”。
光伏行业一直都是一个“剩者为王”的行业,先进技术代替落后技术,高性价比产品代替低性价比产品,有竞争力的公司干掉失去竞争力的公司。而且由于光伏设备处于不断更新进步过程中,单位产能的投资额度必然会处于越来越小的趋势当中,光伏的“喜新厌旧”也成为必然。
光伏降价,配套储能愈演愈烈?
储能火爆,亦如光伏商业化的“莽荒时代”。
刚刚过去的2022年,储能可谓“冰火两重”,一方面,各路企业均加大了相应环节的投资,跨界储能的企业与资本也是纷纷攘攘;而另一方面,供应链残酷考验下,很多企业业绩冰冷,毛利下滑,行业出现“劣币驱除良币”,而频发的安全问题,依然考验行业的未来发展。
不过,从长远来看,趋势无可阻挡,诸多要素助力下,储能终将会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而综合各方观点来看,光伏供应链价格持续下跌,光伏储能近年的发展水平,特别是风光配储。
此部分引用“蒋静的资本圈”在《制造端价格下移,光伏行业是时候交作业了》一文中的观点:
配套储能,是这场变革的第一个副产品......存在就是合理。这几年下游光伏电站需求旺盛,供给端尽管组件价格不降反升,但毕竟转换效率及生命周期也在不断进步,度电成本的影响相对有限,所以综合来看供需两旺,电站端实际上仍然非常活跃,只是低于大众心理的过高期望罢了。
在需求旺盛的情况下,配套储能也就登场了。很多地方政府拿着IRR模型来跟光伏电站项目安排配套储能,有点“买一搭一”的意思,光伏是赚钱的,那就先搭一个储能再说吧。实在不行,再搞一些花式负担:产业配套、生态保护、乡村振兴等,总之不能让电站投资方干净利索地享受超额收益。
配套储能只是其中最容易量化,也最方便端到台面上的名目,看起来高大上,冠冕堂皇。随着组件价格的预期回落,配套储能势必越演越烈。
我们可以测算一下,按照20%、2h配套储能,也就是1W光伏配套0.4Wh储能,假设组件价格下降0.4元/W,就相当于这个储能系统成本(按1.8元/Wh)的55%了。可见,光伏成本的下降,对支撑配套储能的建设有多大的价值和意义,而这一切仅仅还只是开始。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