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常态化后,外贸企业手持订单量稳步回升,全国各地的工厂都陆续开始复工。可就在企业需要大量用工追赶订单的时候,国内劳务市场却出现“招工难”的问题,劳务双方的分歧也越来越难解。
面对日趋多样化的招工难题,国内多地不断创新招工模式。从解决劳务双方利益关切入手,搞起了“花样招工”,最大限度弥合分歧,促成劳务双方达成合作,具体有哪些“花样”你知道吗?
一、供需两难
随着国内经济形势逐渐好转,工厂企业的订单量也开始有所回升。不过正当各企业负责人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劳务市场的现实情况却给他们泼了一盆冷水。
若是继续按照以往的招工标准,企业很难招得到工人。为了吸引劳动者的目光,很多招工企业纷纷调高薪酬,希望借此招到足够的工人,不过事实却并非他们想象的那样简单。
从劳动者的角度来看,薪酬待遇自然是选择工作岗位的首要考量,不过其它待遇保障,例如劳保、休假、保险等福利同样也是劳动者衡量工作性价比的重要因素,单靠张贴出来的薪酬表并不能让劳动者足够心动。
一边是急需用人,但还要控制总体成本的用工企业,另一边则是难以找到满意工作岗位的求职者。如何化解双方的利益分歧,找到最佳平衡方案,已经成为现阶段国内劳务市场的痛点之一。
二、现实困境
要想解决招工“两头难”的困境,必须从双方的切身利益出发考虑问题,再提出可行的对应措施。以企业的角度分析,疫情管控刚刚解除不久,维持基本开销的资金压力仍然较大,面对国际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很少有企业敢在人工成本上付出太多。
再加上现如今各企业为了招人已经出现“内卷”,小企业的招工困境正在被放大。
以劳动者的角度来看,很多企业在公示薪酬待遇的时候往往会玩些文字游戏,标注5000~7000元的薪资,实际底薪可能只有不到3000元,其余都是要靠加班才能勉强赚到。性价比极低,自然没人愿意选择。再者,现在的求职者大多对企业提供的劳动保障或福利都比较看重,而薪酬不再是衡量岗位优劣的唯一指标。
从大环境分析,目前国内外贸企业的订单数仍然承压明显,并不是所有行业都有源源不断的订单,招工两极分化的情况尤为突出。现在很多企业都在大力推动机械化生产,不少人工岗位都被取代,没有特殊竞争力的求职者也不符合企业的招聘需求。
现在劳务市场内部存在很多的中介机构,这些机构里中介鱼龙混杂,缺少正规的监督渠道,求职者很容易就被部分黑中介诓骗,非但找不到工作,还可能损失大量钱款。
三、花式招工
在找到双方利益分歧的症结后,就需要对症下药,找到契合实际、具备可执行性的解决方案。为了打消企业的用工顾虑,国内不少地区针对中小企业的融资和市场发展需求提供个性化的辅助方案,鼓励企业探索新型劳务结算关系,比如增加奖金、提供返补或设立年终奖等,多措并举提高劳动者的实际收入,不搞套路、不耍花招。
在劳动者关心的劳动保障和福利方面,企业应充分考虑员工的实际需求,最大限度为员工提供社会保险和员工福利,不断优化工作方案,减少不必要的工作内耗,适当增加连续休息的时间,以缓解员工的工作压力。企业应珍惜信誉,按时足额发放员工工资和承诺的各项福利补助,防止劳务双方产生信任危机,进一步恶化市场环境。
针对不同需求的求职者,国内不少地区都推出了个性化的招聘方案,把更多的选择权交还给求职者。当地执法部门也对各类黑中介或无照经营的劳务中介机构进行了严厉打击,营造出更加清朗的劳务市场环境,从而有利于增加劳务双方适配的可能性。
为了增加双方交流的机会,降低招聘和求职成本,很多地区鼓励招工企业走出去,到劳动力集聚地区,甚至是开行的列车上与求职者面对面交流,尽快敲定劳务合作的意向。
四、总结
从根本上来说,企业招工难、打工者求职难的关键原因在于传统劳务合作体系的严重滞后,薪酬制度、企业管理制度、劳动保障及福利制度的僵化,已经不适应现阶段国内劳务市场的实际需求。要解决困难,需先看清痛点,只有打破传统,重新构建利益格局,才有可能实现两难自解,一个真正能为企业减负、为求职者增加实际福利的合作关系正在逐步探索建立之中。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