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孔令茹 徐宁
「壹心为工·本期人物」李子高
山钢集团首席技能大师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六尺操作台,李子高在轧钢一线坚守了27年。从初入车间时高温旁的旧轧机“掰把子”,到熟练操控现代化的操作台,李子高从普通的一线工人成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泰山产业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技能津贴……
轧钢工已经跨越了一身油腻一身汗的老轧钢时代,变成了如今的操作室里鼠标点、万吨轧机脚下转、精品钢板块块出的新时代轧钢工人。
转型路上遇到英文难题
用“手写”笨方法摸透自动化设备
李子高刚入职之时,需在车间高温环境下站在轧机旁进行人工操作,而随着钢铁产业转型升级,市场及工厂均对宽厚板产量、质量提出了高标准、严要求,轧钢工人需要迅速成长为有持久学习力的智能化设备操作者、参数调整者。如何跟上产业技改的脚步?李子高有自己的一套“笨方法”。
从业以来,李子高用过几十本笔记本,密密麻麻数十万字的学习笔记,记载了从入职以来的轧钢技艺学习历程,真正做到了把轧钢工作当成一份事业来干,而这套珍贵的手写笔记,可以说也见证了新时代轧钢工人的成长之路。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句话在李子高身上有着很直观的体现。他的笔记本分为三类,一类是题库总结,刚工作时厂里技能大赛每年的题目及易错题,形成了最初的手写版竞赛题库;第二类是岗位记录,在车间工作遇到的问题和故障,回到家记录下来,如何排除,如何避免等等,形成了“故障案例集”;第三类是英文学习记录,这也是轧钢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生动体现。
“2008年,莱钢十五技改工程宽厚板生产线进入调试阶段,我被首批抽调过去,这条生产线全程计算机控制,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界面全是英文。”李子高告诉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当时自己自动化设备接触得少,而且不懂英语,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李子高用了最原始的办法,即把操作台的操作界面所有英文记录下来,用英文词典查出来中文意思,零基础攻克英文难题。在此基础之上,李子高还收集、整理、翻译了大量技术资料,并且撰写了近两万字的培训心得,在短时间内掌握了宽厚板工艺设备的构造原理、系统控制、模型设定和操作技巧,成为了外方指定的轧钢操作调试手。
技术控最爱啃硬骨头
口头禅是“无限接近完美”
“做工作就是要坚持,特别是钢厂工人,只有保持恒心,做一个有心人,才能在本职工作中发光发热。”李子高从业27年来,虽是与钢铁打交道的钢铁汉子,对待工作却有着做绣花活的细心与耐心,即便轧钢生产线已经实现了智能管控,车间出身的李子高还是喜欢在车间生产线走一走。
很多技术上的难题,就在车间的“望闻问切”中有了具体的解决方法,李子高和团队反复观看钢板在生产线上的状态,尝试逐个进行参数修改,使其无限接近提产增质目标。
“对内更高要求,对外对标同行,无限接近完美。”这是采访中李子高多次提到的一句话,技术控的他工作多年练就了目测 1000℃左右钢温偏差10℃以内的绝活,“一眼准,一调灵”,在轧制中就能目测出钢板表面轻微缺陷,调整轧机即可消除。
2021年,厂里接到黄河凤凰大桥的订单,要求定制6毫米的板材,这个数值已经接近厂里生产线生产规格的极限。技术控的特点之一,就是爱啃硬骨头、钻研解决方法,所以李子高和团队接到这一订单时,立即进入了技术钻研状态。“轧钢板就和擀饺子皮一样,一个轧辊不停地擀,有时候中间厚两头薄,有时候表面不平,这个度很难把握。”李子高一遍遍试验,反复试轧,对轧钢工艺进行调整,对职工操作进行规范,最终带领团队解决了这一技术难题,提高了尺寸控制精度和生产节奏。
爱钻研、好学、不服输,李子高身上有着执着的学习力,他善于把生产问题、现场问题当成攻关课题,以示范作用传承轧钢技艺,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操作技能和经验分享给新人。李子高突出的工作表现也成为山钢集团探索建立技能人才职业发展贯通机制和晋升通道的落地实践,目前已成立山东省李子高劳模创新工作室,接下来将着重在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传播新技能等方面发挥引领带动作用,用实际行动为企业及钢铁产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