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徐勇

两年前,罗清海是一名年收入只有两三万元的普通农民;2月22日,他将登上前往印度尼西亚的飞机,成为两国共建“一带一路”重点项目中的一名技术工人。按照薪资协议,年收入将超过25万元。

包括罗清海在内,共有100名“襄阳焊工”将服务于印尼青美邦镍资源项目。该项目是中国、印尼共建“一带一路”的重点项目,在去年的G20峰会期间,还和“雅万高铁”一道向中国、印尼两国领导人展示。

罗清海能够从普通农民能够成长为高素质技术工人,得益于湖北襄阳人社部门的“襄小匠”蓝领人才供给链及劳务品牌矩阵打造计划。

“想找好工作,需要学技术,但学技术不仅花钱还要花时间,而且就算学了,也不一定能有好工作。”这既是群众的痛点,也是人力资源质量提升的难点。“襄小匠”的破题思路是反向操作:先联系工作岗位,再组织培训,然后输送工人,进而培育劳务品牌。

以“襄阳焊工”劳务品牌为例,2021年,襄阳市襄城区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局获悉湖北襄化机械设备有限公司有意开展特种焊接技能培训。该公司是鄂西北规模最大的压力容器生产企业,特种设备焊接是公司的核心技术之一,企业办培训有着天然优势。该局主动参与到了学校的规划建设中,当年襄阳中博焊接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就正式招生。

“学校办在企业里,学成就有工作干。”当年,41岁的罗清海还在钟祥市胡集镇向岗村务农,正为妻子没有固定工作,养活两个孩子压力很大而烦恼,这一办学模式打动了他。

虽然文化不高,但罗清海胜在勤学苦练,加之该校的培训又以实操为主,他很快就掌握了特种焊接技能,获得了相关证书。随后一年多,罗清海不再为找工作而烦恼。

“我算弄明白了,咱们农民要想富,就得学技术,而且还要不断地学。”日薪500元的待遇让罗清海尝到了甜头,在熟练掌握碳钢氩弧焊技术,今年他又主动回到学校进修,学习高速钢氩弧焊技术。他的薪资也水涨船高,此次出发印尼,用工方开出了日薪750元的待遇。

谈到为什么主动报名去印尼,罗清海告诉记者,其实国内的焊工工资水平并不比国外务工少多少。但这个项目是新能源电池材料项目,需要使用高速钢氩弧焊技术的地方比较多,他想进一步熟练自己的技能。“而且一带一路是国家倡议的,我能够出力,感觉挺光荣的。”罗清海笑着说。

据介绍,目前襄阳仅去年就培养2000多名特种设备焊工,“襄阳焊工”正成为广为市场认可的劳务品牌。此外,襄阳已经初步形成了完整的蓝领人才供给链,打造了包含“襄阳焊工”“谷城锻造工”等20余个子品牌的劳务品牌矩阵,在填补本市高技能产业工人缺口的同时,也源源不断地向国家重点项目输送人才。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