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水电工作20年,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的每一处地下自来水管网,老姚都摸得“门清”,不仅知道管网大致走向,还能说清楚管口直径、埋管具体年代、老化程度。20年来,老姚只管:查漏点,想方案,修水管。学校每栋教学楼、实训楼、宿舍楼,都留下他的身影和足迹。
老姚今年50岁,名叫姚国庆,因常年穿梭于校园,及时解决师生们的用水问题,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老姚”。
20年练就“火眼金睛”
冰冷刺骨的天气,姚国庆在水里一泡就是几个小时。
在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校园一角,几棵高大的香樟树下,掩映着一幢红色砖房,后勤水电工姚国庆的值班室就在这里。推开斑驳的铁门,眼前是个狭长的过道,靠墙堆放着许多粗细不一、型号不同的水管,以及听筒、探测仪等维修设备。
过道尽头一间办公室,除了一张旧桌子、软塌塌的旧沙发、两把椅子,其余地方都被维修设备占据。室内没有落脚之处,姚国庆显得有些尴尬:“维修组7个人,大家很少在值班室待命,多数时候在校园各处奔波,这里成了工具间。”
日常出门,姚国庆总是背着一个工具包,这个包是他的“老伙计”,里面装着寻找漏点的设备。哪里水压不正常了,哪里水管爆裂了,姚国庆只要戴上听筒,手持探测仪,沿着埋设管网的路段仔细聆听,不多久就能找到漏点。他就像医生听诊一样,日复一日为地下水管“诊疗”。
有时候他靠“看”解决问题。地面突然出现异常积水,姚国庆就知道肯定是水管漏水。有时候排污下水道突然渗出了清水,他判断十有八九是旁边的自来水管漏水了。挖开地面一瞧,果然如此。多年来练就的一双“火眼金睛”,让老姚总能早早发现漏点,及时抢修,减少水资源浪费。
“做水电工一定要有责任心”
姚国庆正在维修水管。
“昨天刚反映自来水流量小,今早起床就恢复正常了,打开水龙头,水量足足的。”在学校工作多年,老姚最爱听的就是学生们的这番好评。
为了不影响学生们白天用水,老姚和同事们常在深夜维修水管。一般是晚上10点钟以后,学生们洗漱完毕,逐渐入睡了,老姚和同事才悄悄开始工作。
夜晚作业,看不清施工环境,他们只能打手电筒在黑暗中摸索。最难的是春季,气温时常在零摄氏度以下,冻得人直打哆嗦。有一年春季,东一食堂西边的主水管破裂了,老姚和同事们抢修了一整夜,虽然忙得热火朝天,但大家仍觉得身上十分寒冷,只好捡了一些柴火,点燃后取暖。
很多个春节,老姚都是吃完年饭就急匆匆赶到值班室。2008年春节期间连日大雪,学校几乎每栋宿舍楼和教职工楼的水表都破了,“看着自来水白白浪费掉挺可惜的”。老姚就和爱人打着手电筒连夜抢修,当修好最后一处漏点时,天都快真实。
冰冷刺骨的天气,老姚在水里一泡就是几个小时,一处接一处地抢修,现在回想起来,他都不知道自己是如何坚持下来的。老姚说,当时就一个念头,“大过年的,不能让学校的教职工没有水用”。
倒逼自己转型,借助科技“节水”
姚国庆倒逼自己“转型”,学习新知识。
这份工作干久了,老姚的心里总是放不下两件事:一是不能让水浪费,二是不能让老师学生们没水用,“我就老在那儿琢磨,如何把管水、节水工作做得更好、更高效”。
2023年,该校引入合同节水管理单位,通过智能化手段进一步节约水资源。这需要装上一套远程监控设备,涉及60多处智能水表、阀门和减压阀。
更换设备需在停水的状态下进行。当时正是开学季,老姚和同事们连续工作20多天,每天深夜施工,从未影响学校人员生活和教学用水。“直到所有设备全部安装完毕,智能化设备投入使用,绝大多数师生仍不知道这期间发生的事情。”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后勤保障处水电管理办公室技术人员何岩说。
老姚文化程度不高,如何熟练操作各类管控平台适应新的管理模式,对他来说是很头疼的问题。他倒逼自己“转型”,遇到不懂的问题就查资料、问同事,边学边干,边干边学。经过两年的努力,他已熟练掌握了各类设备和平台。
何岩告诉记者,自从实施合同节水管理项目以来,学校通过节水器具的更换、雨水回收利用、湖泊治理、节水宣传等一系列措施,近几年用水量连续下降,2023年用水量下降83万立方米,节水率达48%。
(长江日报记者汪洋 通讯员陈峰)
【编辑:张靖】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59222222。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kin0207@126.com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