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我成功文选(517)

------宁乡一中高一885班集中学习材料(2023.4.16.)

A.“做完”和“做好”的区别

在工作中,“做完”和“做好”虽然仅一字之差,但前者只是完成了某项工作,而后者则不仅是完成了工作还有一个好的结果。一项工作如果你抱着“差不多”的心态,只是完成,而不注重结果,那么你的能力素质与核心竞争力就很难得到提升。

一旦执行就应付出100%的努力

很多人都曾向我抱怨过:“我们老板每天都让我做这做那,而且很多事情都是重复的,烦都烦死了,您说我该怎么办啊?”每当这时,我就会反问他们:“那你有没有想过,除了基础的日常工作,老板为什么会让你反复去做同一件事呢?你在第一次执行时是不是哪里没有做好呢?老板是不是因为对之前的执行结果不满意,所以要你再做一次呢?”我发现,大部分人都回答不上来我的问题,因为他们“心虚”——只知道自己做完了很多,却不知道自己做得怎么样。那么,每天看似忙碌不停的你,在工作中执行任务时,是否也只是满足于“做”,却忽略了做的“结果”?虽然,“做完”和“做好”仅有一字之差,但二者的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执行了但却不到位,只是走过场或者是纯粹地应付了事;而后者不但执行了,而且到位了,它代表着对自我目标负责、对上级组织负责,对公司利益负责。而一名员工是否有较高的执行力,关键就在于他重视“做好”这一结果,所以,如果各位想要提高执行力,千万不可自我满足,更不可自欺欺人,明明是自己一开始就没有执行到位,最后却把责任推到别人头上。

既然执行了,就要付出100%的努力去做事,一步到位交出满意结果,否则拖延到最后不合格,老板就可能反反复复地要求你重新执行,直到符合要求为止,但这不仅浪费了企业的资源,也浪费了你自己的时间。

没有结果的事等于没做

有一年年终,我收到一家公司邀请前去参加年终表彰大会,当然不是表彰我,而是希望我借此机会和他们确定来年给员工培训的课题。在表彰过程中,我发现那些获得奖励的员工,无一例外地是出色完成任务的人。很明显,同事对于我的解释很不满意:“99.9%和100%差别就那么大吗?明明没有多大差别啊?”“不,你错了!我相信很多人都和你一样抱有这样的错误观点,虽然99.9%只要再努力一点点就变成100%了,其实不然。这就像比赛一样,最终总要分出个胜负,如果大家实力相当,或者在99.9%时的成绩都是一样的,那怎么来评判呢?这就要看最后那0.1%了,谁坚持下来了,把最后这0.1%的事做好了,谁就赢了。所以,我们看到,在一场比赛中,平局的现象毕竟是少数的,大多数的比赛还是分出了胜负,因为大部分人还是输给了那0.1%……”我正欲继续向同事解释,他却突然打断了我:“哦,您这么一说,我想起一件事,前不久我们主管辞掉了一位助理,原因是主管让助理给客户打电话,结果没人接,助理也没再去理会,当时我还想至于么,但现在我算是明白了,因为他电话虽然打了,但却没有任何结果……”没错,一件没有结果的事,做是做了,但是它有什么意义呢?但不幸的是,在企业中,和同事最初的想法一致的员工大有人在,在他们看来:我只是企业雇佣的一名员工,我在这里上一天班就有一天的薪水,至于执行得如何,企业有没有赚到钱,那是老板和企业自己的事,与我无关。所以,大部分人都只是像没有得奖的同事那样只做到99.9%,虽然可能已经尽力了,但却将最终结果好坏抛在脑后,企业不给这样的员工任何奖励也是理所当然的。

执行落地三法则

法则1:纠正“差不多”心态 纵观市场上的名牌企业,为什么它们的牌子百年屹立不倒,经久不衰?因为他们不但在产品品质上精益求精,对于人的管理也更加精益求精,他们从不允许自己的员工做事时总是一副“差不多”的心态。我曾去到过一个知名的大企业,我发现他们每个员工手里都有一个比中华字典还厚的工作手册,光一项流程就有好几十页,这说明了什么?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要想做得出色,受到认可和欢迎,就必须严格要求自己,这也是把事情做好的保证,如果总是觉得“差一不二”就行了,那你将永远停留在“做完”那一步。

法则2:在执行中树立个人品牌 在如今这个年代,人们对于一份工作的渴望,早已不再是谋生的工具那么简单,每个人都渴望在职场中闯出一片天地,业绩出色,有所作为。所以,很多人对于职业的情感都是神圣的,工作更多地成了一种精神支柱。既然如此,一次高效的执行不仅可以带给你一个圆满的成果,还能使你渐渐树立其自己的品牌,产生源源不断的工作动力。所以,既然做就做好,这样一来,你的整个工作流程就会变成一种良性循环,任务就会轻松一步到位地搞定。

法则3:对自己和结果负责 执行得不好,说到底其实是一个人对自己和结果不负责任的表现,而这样的人在职场中是很难提升自己的竞争力的。因为竞争力的基础是执行力,执行不到位,甚至谬以千里,你之前描绘再好的蓝图也只是一张废纸,你交出来的最终结果对企业没有任何价值,不过是在浪费人力、物力、财力罢了。

所以,身为企业员工,不要一味地背诵执行的重要性,更要在实际行动中把任务执行到位,对自己和结果负责,这样才能在“做完”的基础上“做好”,逐渐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B.真正拉开人与人差距的,是“精神上的自律”

哲学家尼采曾提出过一个著名的“精神三变理论”。意思是说,一个人真正的成熟,往往要经历精神上的三次蜕变。一变是成为骆驼,别人说什么,自己就做什么,在人生路上负重而行。二变是成为狮子,这个阶段人的自我意识逐渐觉醒,敢于否定,敢于追求。三变是成为婴儿,从身体到内心摆脱外在价值观的驱遣,使整个生命获得新生。如果说,骆驼到狮子是他律到自律的转变。那么狮子到婴儿,则是行为自律到精神自律的蜕变。其实,一切的自律,本质上都是精神上的自律。能控制好自己精神的人,才能控制好自己的人生。人与人之间,不同的心态,殊异的格局,往往就是在这上面体现出来的。

1、保持清醒的思维

拿破仑曾说:“一个能时刻保持头脑清醒的人,胜过十个攻城略地的将军。”遇到生活中的麻烦,我们常常会担心能力不足,阅历不够。但实际上,真正让局面覆水难收的,往往不是看似艰巨的挑战或困难。而是一些之后看来不值一提,当时却没能够清醒对待的小事。如果说,能力决定你能够走上哪条路,时刻保持清醒则决定了你能够走多远。听过这么一个故事。一场野外拉力赛结束后,冠亚季军一起接受采访。有位记者指着冠军手里的奖杯,开玩笑道:“如果这个落在沼泽边上,那么它离多远时,你有把握开着车去取到?”季军想了想:“30公分吧。”亚军耸了耸肩,自信地说:“20公分就够了。”人们满怀期待地看向冠军,却听他说:“我只会远离沼泽,离得远远的。”常言道,善骑者坠于马,善水者溺于水。解决麻烦的根源,在于时刻远离麻烦,这是一种人生的清醒。如果失去清醒的判断,那么无论技术再好,迟早也会有翻车的那天。诚如一句老话所言:“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遇事保持清醒,即使能力暂时不够,也能通过条分缕析,逐渐找到破局的方法。相反,恃才放旷,被以往的成绩冲昏头脑,非但发挥不了真正实力,还可能任由一件小事,带来无可挽回的伤害。为人处事,惟有醒眼阅世,才能行稳致远。

2、减少精神内耗

作家李尚龙曾分享过这样一个故事。当时他还是英语老师,为了实现当作家的梦想,每天都利用空余时间努力自学。有位朋友深受鼓舞,说自己从小就想当摄影师。过了一段时间,李尚龙问朋友:“摄影的事,你做得怎么样了。”朋友坦承还没开始,问及缘由,便回答说:“还没准备好。”李尚龙好奇:“那怎么才叫准备好呢?”朋友支支吾吾地说:“要么不做,要么就做到最好嘛,总不能稀里糊涂就开始吧。”几年后,李尚龙写出了畅销书,成功改变了命运。那位朋友,则仍然停留原地,酝酿着所谓完美的开始。人生最可悲的,是有过跃跃欲试,却拿时机不成熟做借口。如果不能做到精神上的自律,就无法提高自己的行动力,最后一事无成。

《认知突围》里有一个“成长-机会”曲线,表示每个人生阶段,都要经历漫长的积累期。

当你的成长积累到一定程度,触发相应的机会,才可能跃升到下一个阶段。可如果你连成长的第一步都没有踏出,就永远达不到触发机会的条件,只能一直停留在原有的圈层里。作家铁凝曾说:“我们都太喜欢等,固执地相信等待永远没有错。而美好的岁月就这样一日又一日被等待消耗掉。”

人生不像做饭,不能等到万事俱备了才下锅。在这瞬息万变的时代,前一秒和后一秒的世界就是不同的,而每个没有抓住的当下,都是对生命的辜负。所以,趁着还有大好年华,别再把精力浪费在反复纠结的内耗上了。无论是宽阔平原,还是荆棘小路,人生就像脚底的路,走下去才会有延伸。

3、管好自己的情绪

古人常说:“喜时不诺,怒时不争。”一个人最该避免的,是自己的言行被情绪左右。高兴的时候,对什么事情都夸下海口,回过神才发现骑虎难下。郁闷的时候,只顾宣泄情绪,事后才后悔伤害了最关心自己的人。人这一生,一旦被情绪牵着走,就很容易生出许多无谓的烦恼。

演员黄磊曾在女儿生日的时候,分享了几张和女儿的合照。本想收获祝福的他,却很快读到一条恶评:“这小孩笑得真恶心,但也难怪,有其父必有其女。”黄磊气不打一处来,当即就要回怼这个评论,妻子却问他:“你现在这种状态,能争出个所以然来吗?”黄磊这才冷静下来。而等到情绪平复之后,他意识到,这种刻意中伤的评论,只要不去理会,很快就会自行湮没。如果仗着气焰去争执,非但把评论区搅得乌烟瘴气,要是有人把对骂的内容断章取义,还可能引出无数风波。与其如此,不如把用于情绪发泄的时间,留给真正值得的人。《格言联璧》中有言:“有才而性缓,方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生而为人,有情绪是本能,不被情绪牵制才是本事。与其在狂喜中变得忘乎所以,在愤怒中变得敏感脆弱,在怨抑中变得自暴自弃。不如平心静气,从情绪的枷锁中解脱出来,认真理性地接纳生活。

4、屏蔽外界的干扰

不知你可曾有过这样的经历:信誓旦旦想要达成的目标,别人一个眼神,就开始瞻前顾后;分配任务时想毛遂自荐,却因一两句质疑,便忍不住打退堂鼓;明明有自己的想法,却被外界的目光所左右,至始至终活在别人的影响下。但正如一句名言所说:“人要有自绝于外的勇气,因为这是成功的秘诀!”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曾前往欧洲参加音乐指挥家大赛。可就在演出开始后没多久,小泽征尔指挥的乐曲就出现了不和谐的旋律。在如此高级别的比赛中,人们都在想,小泽征尔是不是指挥错了。可小泽征尔却毫不犹豫地向评委反映:乐谱有问题。然而,在场评委郑重声明:乐谱不会出错,是他指挥的问题。面对数十名乐坛泰斗,小泽征尔丝毫没有动摇:“不!一定是乐谱错了!”话音刚落,前一秒还气势汹汹的评委席,立刻响起了掌声。原来在评委们看来,身为整个乐团的指挥,必须时刻相信自己手中的指挥棒。倘若轻易受人影响,对自己的判断产生怀疑,那么拥有再好的乐感,也很难成为一流的指挥家。生活中很多事情,也是如此。

哈佛大学曾做过一个长达25年的跟踪调查,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差不多的年轻人。在这些人当中,87%的人目标模糊,基本上是别人说什么,就做什么;10%的人有3-5年的清晰目标,并且有较强的执行力;3%的人则拥有10年以上的规划,不管别人说什么,都始终坚持自己的目标。结果,绝大多数人都在今后的20多年里活得随波逐流,又常常抱怨社会的不公。而那些能够坚持目标,不在乎旁人看法的,才最终成为时代的中流砥柱。在这嘈杂喧嚣的世界,真正厉害的人,都把人生调成了静音模式。专注内心的追求,先有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才会有出于千万人的人生。

5、让生命化繁为简

许多领域中,都有个“二八法则”。意思是说,80%的资源在很多情况下无足轻重,真正有用的只占到20%。一辆高档轿车,80%的时间都在闲置;一部顶配手机,80%的功能都不会用到。买来的东西,80%都在储藏室里落灰;所以,一个人的境界,并不是体现在他能得到多少,而是能懂得大道至简,以简驭繁。企业家格勒汉姆曾在演讲中说:“当你在校园里学习,你只需要一间宿舍;当你外出旅行,你只需要一间客房;当你野营的时候,则基本什么也用不着。”年少成名的他,也曾有过一段物欲横流的生活。他往生命中塞满了奢侈物件、高档酒会,拼命向别人炫耀自己人生的逆袭。可是很快他就发现,稍纵即逝的虚荣感被满足后,过多堆积的欲望反而让自己身心负累。面对拥挤闭塞的房间,凌乱不堪的摆设,格勒汉姆逐渐意识到,生命本该是一个去芜存菁的过程。他清理掉家中所有东西,只保留日常基本所需。消遣式的社交他也一并推辞,转而享受独处的时光。回归简单纯粹的生活,格勒汉姆才终于觉得,找到了精神上的富足,和心灵上的慰藉。

有句话说得好:“生活简单是清欢,人心简单是幸福。学会简单,就是不简单。”每个人生都好似艺术家手中的雕塑,都有趋于完美的机会,只要剔除多余的部分。前半生阅尽繁华,余生愿你回归精神上的内敛。

剔除生命中80%的无谓追求,才能把简单有意义的生活修炼到极致。作家马丁有一句话:“真正的自律,不是往外,而是往里。是在精神上提出要求,再将这种要求,潜移默化成做人做事的准则。”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质,经霜犹茂。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也是如此,关键还在于内在。惟有精神上的修行,外在行为的自律,才会变得水到渠成。往后岁月,愿你忠于自己,醒眼阅世,不受羁绊,身无负累。在这喧嚣浮沉的尘世里,修得精神的自律,活出灵魂的自由。愿你走自己的路,坚守自己的方向,找准自己的位置,不因他人而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活出真正的自己。

C.厉害的人,都懂得“借势”

1、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每年秋末冬初,核桃丰收。成群结队的乌鸦会聚集在小村庄里,拾拣果农们遗落的核桃。它大嘴啄咬,奈何核桃壳太硬,怎么啄都打不开,只能眼巴巴地看着。看到公路上来往的车辆,乌鸦灵机一动,将核桃衔起,甩在公路上。一辆车经过,核桃被碾开,它轻松吃到了美食。人这一生,会面对很多无法突破的困境。即便咬牙死扛,也没有任何改变。真正的智者,擅于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以长远的目光,看到其中蕴藏的巨大收益。正如古典老师在《跃迁》中所言:基于个体的精进太慢,只有借势跃迁,才能赶上这个时代的速度。善于借势的人,和只会埋头努力的人,过的是不一样的人生。

2选择不对,努力白费 有幅漫画既讽刺又现实:一群人逆着时钟的运行方向,拼命拉动指针,可是不管怎么用力,指针都一动不动。未经思考的蛮力,注定徒劳无功。在纪录片《穷忙族》中,就有一群为了生存,而拼命打拼的普通人,他们没有躺平,却生活窘迫。其中有个34岁的年轻人,名叫小山良人。他高中毕业之后,换过20多份工作,但都是辛苦的临时工。运气好时,当相对清闲的保安,更多时候,是“跑断腿”的小哥。即便省吃俭用,也入不敷出。最后他连房租都付不起,只好流落街头。而最近一次找工作时,用人单位一听他没有固定住所,觉得这人风险太高,再次拒之门外。小山良人的工作一点都不轻松,忙碌程度也不亚于任何人。然而,现实却很残酷,不是按辛苦分配财富。古典在《跃迁》里说:不见得最成功的人,就最勤奋努力。那些活得不如意的人,他们应付生活所付出的努力,也未见得少。无意义的忙碌,努力只是徒劳。方向错了,再忙也是瞎忙。正如古典老师所说:“带来这些巨大差异的,不仅是努力,更是一次次选择。”真正决定人与人之间差距的,不是勤奋的程度,而是选择的方向。

日本一个生物小组,做过一项实验:在蚂蚁“搬家”时,大部分蚂蚁勤奋又卖力地扛起食物跟进。而有个别蚂蚁却放下双臂,东张西望,研究人员把它们标记为“懒蚂蚁”。有趣的是,当食物被拿走时,勤奋的蚂蚁们当场就慌了。而“懒蚂蚁”胸有成竹地扛起大旗,带着队伍寻找新的食物。原来在“懒”的表象下,它们从未停止侦查和思考。这就是著名的“懒蚂蚁效应”。我们不能只顾低头“苦干”,要记得抬头看路。

在重复的工作中假忙,是低质量忙碌,只会让人麻木,失去反弹能力。一旦有变数,只会像被拿走食物的蚂蚁一样手足无措,难以适应新的挑战。而善于思考的人,会与时俱进,关注大环境的变化和领域动态,发现并把握转瞬即逝的机会。如果你已费劲全力,但仍然一无所获,不如停下脚步,思考一下未来的方向。比如学习新技能或者发展新领域,而不是让忙碌成为抵挡一切的借口。

3善于借势,事半功倍 一个小男孩在沙滩边上搭积木。父亲在一旁鼓励:“孩子,只要你尽最大的努力,一定能把积木塔好。”可是沙子被太阳晒得又干又细,难以成型,半天都搭不起来。孩子委屈地抱怨:“我已经尽力了。”父亲却说:“不,你没有。因为你并没有寻求我的帮助。”说完,父亲提了一小桶海水,把沙子浇湿,沙子有了粘性,积木很容易就搭好了。很多时候,在你看来的难题,对别人而言只是举手之劳。每个人都有视角盲区,以及固定的思维模式。有时候敲破脑袋都解决不了的问题,可能只是走进思维的死胡同。这时候要懂得求助,哪怕不是专业人士,也会因为万事万物的相通性,让我们如梦方醒。懂得借力而为,才能让自己顺利突破瓶颈。只要不让依赖成为习惯,求助就会成为事半功倍的助力。借力不是偷懒,更不是投机取巧,而是一种人生智慧。除了借力以外,我们还需要懂得借势。邻居家有一对兄弟,高中毕业后,两人都从事焊接阳台栏杆的工作。挣得不多,只够温饱。有一次,弟弟听新闻里说,焊工需要考证上岗,就想和哥哥一起考。哥哥却嘲讽地说:“考那玩意干嘛,浪费钱。听说还要写卷子,你当自己是大学生呢?”弟弟不以为然,自己跑去报名。虽然他高中毕业后就再也没有看书学习了。但是为了考证,还是把笔试题刷了好几遍,最终顺利通过考试。刚巧有一家叉车公司在招聘电焊工,不仅薪资喜人,还给上五险一金。弟弟本就有工作经验,一张焊工证就像“王牌”。在众多应聘者中脱颖而出,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几年过去了,弟弟在工作之余又考了高级焊工证。既有资历又有能力,一跃成为厂里的焊接主管,工资翻了几倍。而哥哥却还在打着散工,日子过得和几年前无异。一纸证书不是唯一的实力证明,但却像杠杆,跳过筛选的门槛,让我们有机会在更大的舞台上发挥能力。想要改善当下处境,只凭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还远远不够。得到权威认证,就是善用资源,更容易达成心中所愿。

古典在《跃迁》中所说:时代高手的非线性成长、跃迁式上升,就是恰当地运用规律放大努力的结果。

一滴汗水一份收获的思考方式,不是高手的策略。真正厉害的人,都擅长通过借势,成倍放大成果:借伯乐的赏识,展现自己的才华。借优质的平台,有更大的影响力。借活跃的市场,实现个人的价值。《孙子兵法》有言:“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懂得借势而为、顺势而上,才能闪闪发光。

4保持专注,力争头筹 哈佛大学曾用25年的时间,对毕业生做过一项跟踪调查。他们发现凡是毕业后朝着一个方向深耕的学生,大多数都成为社会精英。而那些没有方向,频繁换行业的学生,大多数都生活得差强人意。一个人想要在任何领域有所成就,都需要专注其中,在持续深耕中力拔头筹。正如古典所说:高手的战略就是找到高价值区,战略性专注,用最有把握的方式取胜。找到自己擅长,并且有前景的领域,持续地保持专注,不断精进自己的技能。在《跃迁》中,古典给出了两条中肯的建议:

方法一、成为行业高手 当我们眼红别人的回报时,要看清自己的实力。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如果你总是“差一截”,或者对交办的事情敷衍了事,那即便熬成资深,也只是从小透明,变成老透明。只有成为行业高手,才能成功引起别人的注意,成为不可替代的角色。把一件事做到极致,是普通人成功的高速路。之前火爆全网的快递小哥李庆恒,就是凭借着行业顶级的分拣能力,入选 “杭州市D级高层人才”。他有多优秀呢?只要你随便给出一个地址,他能马上说出对应的城市信息。你越优秀,越容易被看见。这个世界从来不缺发现“美”的眼睛。 真正怀才的人,不会遇不到机会。如果不遇,就反思自我评估是否客观。同时,还要积极参与公开场合。如果只是闭门造车,拒绝一切展露才华的机会,那即便天上掉馅饼,也很难砸到你。

方法二、保持长期专注 社会充满诱惑,很多人疲于追逐风口,却在风中迷失方向。而高手们看准一个路径,专注其中,能耐得住寂寞。河南小伙冯三峰,只有高中学历。他和面馆师父学做拉面,没有因几块钱一碗的拉面,积攒财富不够快而消极应对,而是立志要把这个技术活“练到家”。一天不行就一个月、一年,直到练就了“一个针眼穿过20根面条”的本领。同学们笑话他:“有这时间干什么不行,谁看你能穿几根面条。”他却说:“我只会做拉面,就想把它做好。”一次,国外7星级酒店总管发现他如此精于技术,于是聘请他为酒店首席面点师,年薪40万。从一无所长到世界顶级的面点师,冯三峰用了6年时间。专注于目标,要禁得起欲望的诱惑。如和朋友出去玩的次数少一点,刷手机、刷剧的时间少一点。按照想要努力的方向,制定一周、一个月、一年的行动计划,全力以赴地完成它。时间不语,却会给出最好的答案。古典在《跃迁》里说:“专注是高手的护城河。”优秀的人,总是坚守在自己的领域,在机会面前时刻准备着。

5、曹雪芹说:“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一个人想要过上幸福的生活,除了要有选择地努力,还要有借力的智慧。不懂借力的人,容易困在自己设置的僵局中寸步难行。在奋进时看准方向,在困难时懂得借势,在平常时力争头筹,才能提升人生的高度。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