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表没电了,想换块电池;背包上的拉链坏了,需要换根拉链;高跟鞋穿时间久了,鞋跟磨损要换跟……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生活中时有发生。但是随着大众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从前街头巷尾的“小修小补”逐渐淡出了视线。
今年年初,商务部在新闻发布会上呼吁,要让修鞋、配钥匙等“小修小补”规范有序地回归百姓生活,让居民生活更便利。靠什么留住“小修小补”?怎么让“小修小补”有序回归?在大厂街道,有了一些初步实践。
市民期待“小”服务
年轻人也需要“小修小补”
“阿姨,我妈妈这条裤子要修个裤脚。”“好的,姑娘,你下午五点以后来拿。”在江北上班的张女士来到大厂街道扬子二村摊点群,找到小石修补店改裤脚。两年前,张女士搬家去了江宁,但是居住的小区附近没有服饰修补店,“配钥匙、修鞋啥的我都趁着工作日送过来。我妈还跟邻居打广告,所以我还经常帮邻居修东西。”张女士说,新搬的小区虽然环境有所改善,但是生活中需要的便利服务相对缺乏。
小石修补店在扬子二村摊点群开了十几年,店主石阿姨坐在缝纫机前,脚不停地踩着踏板,手上也在忙碌着。石阿姨说:“别以为年轻人不需要‘小修小补’,自己的顾客有不少年轻人。他们现在喜欢网上买衣服,不合适的拿来改的有很多!”
潘记修鞋美容店、小王钟表店、上门开锁换锁……扬子二村的摊点群,基本能满足附近居民“小修小补”的需要。老一辈人常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是当时物质匮乏时候的说法。虽然现在的生活逐步富裕了,但必要的零碎服务其实还是需要的。”
黄甜大学毕业后来到大厂工作,男朋友送她的包包拉链坏了。同事就推荐她来扬子二村摊点群,“当时我挺伤心的,觉得包不能用了,没想到这边一下就帮我换好了,和原来一样。”黄甜说,这样接地气的便民服务让她感受到了大厂这座城市的温度。
手艺人搬进便民服务点
增加城市的烟火气
“修煤气灶,磨剪子磨刀……”不少人的记忆里都有这样的吆喝声。以前,各种修理匠走街串巷,如今在城市管理的日益规范中,这些小摊使用的桌椅板凳、修理工具等堆放在公共区域内,就会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对于这些承载着烟火气息的小摊,如何管理,需要智慧。通下水道、修楼道灯、维修家电……大厂街道周洼新村社区针对辖区内需要提供的便民服务项目开展摸排统计后,寻找合适的方法,既能留住手艺人,又能方便居民,让“鱼”和“熊掌”可以兼得。
于是,“超级马里奥”团队成立了,共集结了李家财、朱献兵、王长海等8名手艺人,主要为社区年老体弱、鳏寡孤独的居民提供水电维修、家电维修方面的服务,他们身着“红马甲”,在属于自己的“游戏世界”里走街串巷。
负责日常家电维修的王长海是社区的一名残疾人志愿者。老王平时就是个热心肠,热心公益的他还会家电维修的技能,一直以来都想发挥自己的特长为居民提供一些便民服务,社区也愿意为其搭建平台。如今,社区在新华二村“大脚掌”网格驿站设置了便民服务点,让王长海充分发挥自身特长,为居民提供电视机、电饭煲、电磁炉等小家电维修服务,针对残疾人和70岁以上的老年群体服务免费。
美好的生活
在高楼大厦,也在市井里巷
给“小修小补”便民服务留点空间,正在成为全社会的期待与共识。王师傅在扬子二村摊点群的修锁摊位不大,但是配件和机器配套却十分齐全。来配钥匙的余先生跟王师傅认识很多年了,“老王配的钥匙,好开!”只见王师傅拿起要配的钥匙,仔细看了一会,然后找出合适的钥匙模板,用机器对好孔压制,最后是用打磨机抛光打磨,然后再和要配的钥匙细节进行对比,不一会儿,一把崭新的钥匙就配好了。在这附近,王师傅小有名气,他的微信里不少好友都是附近的街坊,大家家里的锁要是有啥问题,发个信息跟他预约,他骑上自己的电动车、拿上工具箱就上门服务了。“我干这行几十年了,虽然挣不了大钱,但店铺老熟人多,居民需求多,我忙得高兴。”
老百姓还需要“小修小补”吗?答案是肯定的。这类服务解决了市民生活中的很多麻烦事。“无论是谁,修修补补都是难免的。”潘记修鞋美容店的潘师傅一边修鞋一边和顾客唠嗑。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但“小修小补”仍然是市民的刚需,也是一座城市的烟火气。美好的生活,在流光溢彩的高楼大厦中,也在“小修小补”的市井里巷之间。
记者手记:
一方面要满足市容市貌文明有序的规范要求,一方面要让居民感受人性化管理下的方便贴心。如何统筹城市精细化管理中的“尺度”与“温度”,是基层社会治理的一道“考题”。其实,从街道的举措中不难发现,只要让这些“小修小补”摊找到合适的地方合规经营,找到满足群众现实需要与生活品质提升方面的最佳结合点,就能既方便广大市民,也能让“小修小补”摊重获新生。这样一来,城市既有面子、又有里子,既有风度、又有温度。毕竟,城市再大也是一砖一瓦地建,生活再好也要一针一线地过。
来源 | 幸福大厂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