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昌黎一门兄弟双进士,魏元煜折戟江宁,魏元烺平叛台湾
原创
河北省昌黎县,“其地背负竭石,南临沧海,左控榆关,右带滦河,山辉川媚,物伙民繁,利足鱼盐,土饶沃壤,异人杰士,历代不乏。”
巍巍碣石山(佟永理摄影)
碣石山西麓的魏官庄村,原属昌黎县,解放初期改属卢龙县。清朝时,在这个普通的村庄,魏氏家族在15年内“一门亲兄弟,考中双进士”。魏元煜[ yù ]在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中进士,魏元烺[ lǎng ]在嘉庆十三年(1808年)中戊辰科进士。兄弟俩累官至朝廷一、二品高官,且与大名鼎鼎的林则徐都有交集。然而,他们的人生却呈现了不同的轨迹。
魏官庄村位置
一、兄魏元煜
1、简历说明
魏元煜(?-1825年),字升之,号爱轩,直隶永平府昌黎县人,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同进士出身,官至两江总督、漕运总督。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检讨。[庶吉士,清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从通过科举考试中进士者中择有潜质者充任,负责起草诏书,有为皇帝讲解经籍等责,为皇帝近臣。翰林院结业时举行一种称为“散馆”的考试,成绩较优者授为编修(正七品)或检讨(从七品),称为翰林官。]
嘉庆四年(1799年)改吏部稽勋司主事,历升文选司员外郎、考功司郎中。[清朝吏部员外郎是从五品,郎中是正五品官员。]
嘉庆九年(1805年)任江南道监察御史,次年丁父忧去职。服阙,任掌贵州道监察御史、掌河南道监察御史,历升江苏江安粮道、浙江杭嘉湖道、浙江按察使、广东布政使等。[监察御史相当于非常设中央监察特派员。按察使掌握省司法刑狱;布政使掌握了钱袋子和人事调动;都不能对本省军队进行节制。按察使是正三品官阶,布政使则是从二品。]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成江苏巡抚。[巡抚官阶为从二品,属中央巡视省级地方军政大员,曾巡视可多省,后多限于一省。]
道光二年(1822年)署理漕运总督,道光四年迁两江总督。道光五年(1825年)五月复任漕运总督,六月卒于任上。[总督的官职比巡抚大,地位也高于巡抚,总督官阶为正二品,是清朝时期地方的最高级长官,管理范围常多于一省。]
魏元煜从政的足迹示意图
2、一世英名毁于漕运
魏元煜是山东才子宰相刘罗锅刘墉的学生,仕途原本顺风顺水。道光二年(1822年),魏元煜从中央督察院巡抚到地方任漕运总督。此时,刘庸已经去世18年了。不过,早在嘉庆四年(1799年)年底,刘墉就曾上疏陈述漕政,对其中的漏洞体察至深,忧国忧民之情跃然纸上,嘉庆皇帝阅后深以为然。也许,魏元煜被道光帝任命为漕运总督,多少受了刘墉思想的影响。
漕运示意图
漕,水运之意。漕运总督总管水运,全称为“总督漕运、兼提督军务、巡抚凤阳等处、兼管河道”,督促南方各省经运河输送粮食至京师。从通州到杭州的京杭大运河乃漕运中的重中之重。然而,道光四年(1824年)魏元煜在漕运总督任上京杭大运河江苏段出了大事,粮道梗阻,造成京城出现粮食危机。同时,漕运项目审计出存在虚报预算问题,且虚列支出“共银十一万七千六百七十余两”。
道光四年(1824年)十一月,洪泽湖高家堰大堤决口,大量的湖水外泄,使得大运河从江苏高邮宝应到清江浦一段水位急剧下降,漕船搁浅,停阻数月。为挽救漕运粮道所采取的引黄水和筑坝抬高运河水位的措施相继失败,又不积极改海路运粮,致劳民伤财。宣宗道光帝大怒,并对相关官员严肃追责。江南河道总督张文浩、两江总督孙玉庭负主要责任,均被革职交部严办。继任的两江总督魏元煜、漕运总督颜检降职处分。虚列支出“共银十一万七千六百七十余两”,由孙玉庭、颜检、魏元煜、严烺等8位官员限期二年个人赔偿,核定魏元煜赔银一万七千六百余两。
道光五年(1825年)六月丁卯,魏元煜被正式由二品降为三品顶戴,仍留漕运总督任。不料,仅过了一周,魏元煜在甲戌日自尽身亡。据说,魏元煜由江宁(今南京)归葬昌黎故里,未得入李柳河祖坟,而是埋在西迹山南侧痘神庙后。
3、儿子魏亨逵
魏元煜有个儿子叫魏亨逵[ kuí ],嘉庆二十四(1819年)年的举人。父债子还,魏元煜的赔银应是儿子魏亨逵偿还的。人的命,天注定。咸丰三年(1853年),魏亨逵在江宁知府任上,赶上了闹太平天国。国库吃紧,全国各地官员捐银平叛,官阶从五品的魏亨逵捐银万两。然而,太平天国军队顺长江而下,进攻势如破竹。1853年3月19日,江宁沦陷,魏亨逵等七名清朝官员慷慨赴死殉国。随后,洪秀全改江宁为天京,并定都于此。这一年魏亨逵58岁,距其父在江宁去世有28年。
二、弟魏元烺
1、简历说明
魏元烺(1780年1月28日-1854年11月19日),字丽泉,清直隶昌黎人。
魏元烺像
嘉庆十三年(1808年)戊辰科进士。嘉庆十四年(1809年)改山东肥城知县,同年转任山西洪洞知县,嘉庆二十年(1815年)官太平县。历升平定直隶州知州、云南府知府、迤南道,四川、江西、福建按察使,广东、福建布政使。[平定直隶州州治在今山西运城市。迤南道治所在今云南普洱市。]
道光十一年(1831年)升福建巡抚,署闽浙总督。道光十九年(1839年),迁大理寺卿。道光二十年(1840年),升兵部右侍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转刑部右侍郎。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迁刑部左侍郎。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擢都察院左都御史。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改礼部尚书。五月,迁兵部尚书。[大理寺,官署名。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院,掌刑狱案件审理,长官名为大理寺卿。魏元煜在地方近30年后从这个岗位走到了中央机关。]
咸丰三年(1853年),充考试国子监学正学录阅卷大臣。咸丰四年(1854年),以疾乞假,寻卒;赐祭葬,谥勤恪。[国子监是国家最高学府。学正、学录均为国子监授课教师,职称略低于博士、助教,享受正八品待遇。很多时候,皇帝都是委派大臣主持殿试,自己只是审核最后的结果。因此,阅卷大臣也是可以直接决定考生命运的人。]
魏元烺从政足迹示意图
2、政绩亮点平定台湾叛乱
魏元烺是位能臣,建树颇多,从其履历上便可知其概况。他曾上“遵旨议奏御使郭柏荫条陈台湾事宜”奏折,奏请了积案的处置与落实、府库的清查与补足、通番关隘建造等事宜,为以后台湾的各项治理打下了基础。
明清宫藏台湾档案汇编第 163 册89 页道光十九年7月28日署闽浙总督魏元烺奏遵旨议奏御史郭柏荫条陈台湾事宜
《畿辅通志·魏元烺传》列其闽浙总督任上三大政绩,驱逐英国商船、平定台湾叛乱和编练炮阵新法。当时,英国商船中常常载有鸦片,戕害国民。其编练的炮阵新法大大提高了福建海疆防御能力。在这些政绩当中,平定台湾叛乱是其一大亮点。
道光十二年(1832年),“是年,台湾匪民张丙、陈办等纠众倡乱,先后戕知府吕志恒、知县邵用之,复攻陷斗六门。元烺闻信,星夜檄提督马济胜以兵二千渡台剿办;凡十战而台平,逆首就获。”
3、魏元烺题匾
福建土楼博物馆现存魏元烺题“文魁”匾额一块,体现了其对于地方文化教育的重视。
福建土楼博物馆魏元烺文魁匾额
另外,魏元烺题“百岁”匾额现于拍卖网站。该匾落款为:署闽浙总督兵部侍郎都察院福建等处地方提督军务魏元烺为耆民徐国立题道光十二年榖旦。这应当是为一位名为徐国立的寿星所题写,体现了其勤政爱民风格。
魏元烺题百岁匾额
魏元煜、魏元烺兄弟双进士,各自儿子魏亨逵和魏亨培双举人,皆史上留名,此种情况实不多见。魏元煜在漕运管理岗位的失误,盖与其水运和水利专业知识不足有关,以至于内河出现危机时处置不当,又不敢赞同海运。然而,魏元煜的结局未对其弟、其子的仕途造成多大影响,足见其功大于过。不过,他是高级监察官出身,倒在经济案上颇为可惜。魏元煜在乾隆年间还曾为《昌黎万氏家谱》作序,属于留给昌黎老家的文章。
总的来看,兄魏元煜从中央到地方,弟魏元烺从地方到中央,走出了不同的人生轨迹,其经验和教训值得后人借鉴。他们为人正直,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不愧为碣石地区昌黎和卢龙历史上的杰出人物。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