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建国以来,由于新中国当时的政策是国有化,是不鼓励经商甚至是不允许经商的,所以1949-1978年间温州人的经商本领被压制住了,无用武之地,也就没什么辉煌可言,直到改革开放后才得以逐步释放,并爆发出惊人的能量。这里列举改革开放后最负盛名的10位温州籍企业家,他们分别是:郑秀康、王振滔、南存辉、李丐腾、吴志泽、邱光和、胡成中、刘建国、钱金波、单志敏。由于本书的主要内容并不是讲故事,所以只详细介绍前面5位,后面5位介绍大致成就。人物事迹相关内容,参考了百度百科。
郑秀康,1947年生,温州人,家境一般,父母都是普通工人。少年时读过几年书,12岁那年,在父亲的帮助下进入温州电声器材厂当了一名工人;两年后,进入温州通用机械厂,从事行政管理工作,这一做就是18年。1979年,改革开放,郑秀康嗅到了商机,不顾身边人的反对,毅然辞去了稳定的国企工作,开始拜师学习制鞋,那一年他33岁。最初师傅因为他年龄太大不再适合做学徒拒绝了,但在郑秀康再三请求下,师傅被他的诚心感动,就破例收了他这个大龄学徒。凭借着做机械十几年的经验,勤奋刻苦又天资聪慧的他很快学会了制鞋的技艺,并试着制作出了生平第一双皮鞋。师傅拿着他制作的皮鞋端详了许久后,点点头说,你真聪明,学的真快,可以出山了!受到鼓舞的郑秀康决定全力投入制鞋,他将制鞋的设备搬到了不足8平方米的家中,为了支持丈夫的事业,妻子半价变卖了自己的嫁妆。因为郑秀康注重技术标准,对于每一双鞋的各个部位都会用量尺精确的测量(其他制鞋匠图方便都是目测),所以做出来的鞋尺码标准,穿着舒适,即便卖的比别人贵几块,也还是有销路。就这样家庭作坊式的干了5年,倒也积累下了一笔资金(这里提一下,那个时候虽然开放有5、6年了,但多年来的历史惯性还是让人们有姓资姓社的争论,也依然有投机倒把的罪名,所以那时经商的人是冒有较大风险的)。1985年,国务院下达了允许个体户办厂的文件,听到这个消息的郑秀康喜出望外,立马前往工商局注册了“鸿盛皮鞋厂”,并注册了鸿盛商标,因为质量过硬、尺码标准,鸿盛皮鞋驰名温州,并进入了上海、杭州等大城市。但于注重质量和标准的郑秀康不同,当时的很多温州鞋厂老板根本不注重什么质量,只想着用最快的速度、最便宜的价格抢占市场,假冒名牌不说,还以次充好,甚至于用纸造鞋糊弄消费者,大量的假冒伪劣温州鞋流向了全国各地,没多久温州鞋的质量在消费者心中就一落千丈,沦为假冒伪劣的代名词,很多商店为了和温州鞋划清界限,纷纷挂出“本店无温州鞋”的标语。1987年8月8日,杭州工商局工作人员在武林门广场将5000多双温州产劣质皮鞋付之一炬,温州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销路一落千丈,郑秀康也被殃及。为了让鞋厂早日走出阴影,他思索着如何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不降低质量。1988年,他便到全国各地搞调查,通过调查郑秀康发现,很多皮鞋厂基本上是以手工制作为主,机械装备率很低,所以成本降不下来,质量还不稳定。1989年,他将目光瞄向了国外,来到了被誉为世界鞋都的意大利,看到了外国先进的生产方式的同时,还了解到一条至关重要的规律,那就是制鞋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每隔数十年就会发生战略性转移,50/60年代是日本和香港、70/80年代是韩国和我国台湾,而中国内地因为改革开放将会成为鞋类产业转移和消费的下一个目标,这让郑秀康突然看到了未来,至此,他便下定决心,要走在其他同行前开始现代化制鞋道路。回国后,他将“鸿盛皮鞋厂”改名为“长城鞋业公司”,同时花费100多万元引进了一条流水线,并改变原先的制鞋方式,由2个人造一双鞋,变为280个人造一双鞋,一双鞋被他们分为大大小小数十个部件,标准化的流程、细密的分工带来了效率的提高和质量的提升,实现了他降低成本的同时不降低质量的夙愿;他的鞋厂也成为温州鞋业机械化生产的第一家。1991年,他将“长城鞋业公司”更名为“康奈集团”,并注册了商标,也就是我们现在熟悉的康奈,名字的寓意是“健康发展,其奈我何”。1993年,在北京举办的鞋业博览会上,康奈皮鞋夺得“中国十大鞋业大王”的称号。1996年为温州鞋业获取了第一个"真皮鞋王"的桂冠。1999年,背回了浙江鞋业第一块"中国驰名商标"的金牌。2002年,他又捧回了温州鞋业第一个"真皮领先鞋王"的荣誉称号。目前,康奈集团有员工4000余名,占地160亩,在全国开设专卖店2500家,并远销世界四十几个国家和地区。从2001年1月开始,康奈在法国、美国、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时等欧美10多个国家开设了80多家皮鞋专卖店,成为中国皮鞋行业首家以开设专卖店形式走向国际市场的品牌,截止2016年,郑秀康个人资产高达10亿人民币。
王振滔,1965年生,温州永嘉人,家境贫寒,父母都是普通的农民。王振滔小时候很喜欢读书,学习成绩也很好,但因为家里太穷,最终没能继续读下去。15岁开始他便当起了木匠,一干就是3年,后来在同乡的带动下决定去全国各地跑推销,那一年他才17岁。刚开始是推销电器,在一次去南昌推销电器的途中遇到了同乡,经同乡的介绍,他发现皮鞋这一块销路会更好,随后便开始推销起了皮鞋,这一推销就是5年,也正是这5年的走南闯北帮助王振滔积累下了宝贵的经验和人生的第一桶金。1987年8月8日,杭州武林门广场火烧温州皮鞋事件后,温州产皮鞋销路一落千丈,当时在武汉商场卖鞋的王振滔也没能幸免。突然滑坡的生意让他意识到如果鞋的质量不好,自己推销也举步维艰,随做出决定回温州老家自己做质量好的皮鞋扭转局面。1988年他以3万元起家,创办了“永嘉奥林鞋厂”。从筹备办厂的第一天起,他就将质量摆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上,经过3年艰难的打拼,王振滔的“奥林鞋厂”成为当地有名的制鞋工厂,同时也完成了初步的资金积累和制鞋经验的积累;1990年,王振滔注册商标“奥康”,将自己生产的鞋起名为“奥康皮鞋”,重新打回武汉市场,并挑战性地标明产地为温州,他自信自己的鞋能被消费者接受,果然质优价廉的“奥康皮鞋”取得了良好的表现。随后3年,王振滔投入巨资、扩大厂房、引进新的流水线、招收高学历员工,一举将“奥康”打造成具有现代化规模的企业。1994年,奥康商标成为温州市首届知名商标,奥康皮鞋也被评为温州市第一批名牌产品。1998年,王振滔更是被评为中国真皮鞋鞋王。至此,王振滔觉得一雪前耻的时候到了。1999年,他在杭州的武林门广场将全国各处收缴过来的几千多双假冒奥康品牌的鞋子付之一炬,这一把火烧出了奥康品牌,也给温州产皮鞋正了名。此时的奥康已经被评为浙江省名牌产品50强,全国民营企业100强。2001年,王振滔率先在中华第一街上海南京路开出浙江鞋业第一家连锁专卖店,开业当天反响强烈、销售火爆。从此,奥康的营销工作走上了新的连锁专卖之路,企业发展驶上了快车道。到目前为止,奥康已在全国建立了30多家省级分公司,开设了3000多家连锁专卖店,还在意大利、荷兰、西班牙、印尼等地设立了5个国外分公司,主导产品“奥康”牌皮鞋连续多年获得中国真皮领先鞋王、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等称号,并成为中国皮鞋行业唯一的标志性品牌。截止2016年,王振涛个人资产高达55亿人民币。这里想特别提一下王振滔的短信文化,每天上午8点,奥康的4300多名员工都能收到王振滔的短信。短信内容或是激励,或是分享心得,都是王振滔自己写的,每天都不同,没有一天落下。
南存辉,1963年生,温州乐清人,家境贫寒。少年时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六岁的他就挑起米糠,提着鸡蛋沿街贩卖了。13岁那年,初中刚毕业,父亲在一次劳动中被水泵砸伤了脚,造成粉碎性骨折,因为伤情严重,不得不在家休养,一躺就是两年。作为长子的南存辉,不忍母亲一人劳累,毅然辍学当起了小鞋匠,分担家庭负担。他起早贪黑、走街串巷的替人修鞋,因为修的鞋质优价廉,找他修鞋的人就越来越多,慢慢的形成了口碑,很多人宁愿多跑一段路来他这里修鞋,这让南存辉很是感动。就这样他干了三年多,这三年来,虽然没有赚到许多钱,但经历过的每一件事情让他明白了一个至简的道理,诚实做人,有质量才有持续的生意,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无法一蹴而就,不能轻视平凡小事,任何小事坚持做好就能不平凡。1979年,那年南存辉16岁,在一次和顾客的聊天中他发现了一个商机,当时的中国还没有完全走出计划经济体制,工厂卖出的机器都是整机,如果机器上一个零件坏了的话,还需要联系整机生产商,来来回回需要好几天甚至半个月才能换到新的零部件,这严重的影响了工厂的生产,看到机会的当地部分手工业者就开始制造机器上的各个零部件,当地也出现了一些装配作坊,因为零部件难求且急需,所以利润较高,比修鞋的利润高多了,南存辉看到了一条生财的道路。随后,他便从亲朋好友、左邻右舍那里借了一些钱和朋友一起在一个破屋子里建起了“求精”开关作坊。他们从低压电器里最简单的信号按钮灯开始做,第一个月就赚到了40多元钱,这可是修鞋收入的好几倍呀,南存辉高兴坏了,感觉自己终于找到了一条通往财富的大道了,他暗暗下决心以后就做开关这个行业了。尝到甜头的南存辉开始了没日没夜的工作,经常干到凌晨5点钟,虽然非常累,但高额的利润让他苦中作乐,坚持了下来,就这样干了4年,积累下了一笔资金。1984年,南存辉前瞻的感觉到,低压电器行业市场的前景会很大,但光靠个人力量不行,光靠一个小打小闹的门面作坊更不行。这个时候,他的小学同学胡成中找到了他,想跟他一起合伙办厂,于是南存辉与胡成中一起投资了5万元,将“求精作坊”升级为“求精开关厂”。厂办起来了,但只有8名员工,除了能生产一些简单的低压电器外,稍微有点难度的就做不出来了,为此南存辉在“借”字上大做文章,请人才、借脑袋,并利用别人的设备来帮自己生产产品。当时主要技术上要靠上海,于是南存辉亲自跑去上海请了几个工程师来温州现场指导。就这样“求精开关厂”艰难但快速的发展了起来,到1990年末,做到了产值1000多万,总资产200多万。1991年为了获得美方的技术和专利,在竞争中走在同行们的前面,他拿出一部分资金与美商合资,
建立了中外合资企业,将“求精开关厂”更名为“正泰”,全名“中美合资温州正泰电器有限公司”。取“正泰”此名是有寓意的,1991年那时的温州,市场经济发展之初,野蛮生长,很多电器厂商无序恶性竞争,只求速度不求质量,假冒泛滥、以次充好、鱼龙混杂,一些人更是目无法律不按规则出牌,把整个市场搞的很乱。为了和这些人划清界限,同时也提醒自己要遵守原则,南存辉将自己经常说的一句话“做人做事要正,企业才能稳如泰山”中的正和泰合并,“正泰”此名就此诞生。到1993年末,正泰的年销售额达到5000多万元。但南存辉心里明白,正泰相比于同行并没有什么核心技术优势,相比于国际巨头就更是小巫见大巫了,正泰如果要想继续做大,甚至于要想继续生存下去,就必须进行一次脱胎换骨的变革。于是,南存辉联合30家同行企业组成企业联盟,抱团发展走联合的资本扩张之路。1994年,南存辉组织的企业联盟成功的将温州造电器产品卖给了美国人,但随后南存辉发现有些成员企业将不是正泰的产品也贴上“正泰”的标签,以次充好,有些成员甚至于做假账骗利润,只享受技改的好处而不掏钱。面对这种复杂的情况,南存辉没有和一般的老板那样闹矛盾,而是向经济学家请教,听从经济学家的建议合并了其他企业。1998年开始,为了能更好的吸纳和利用外来优秀人才,南存辉突破重重阻力,弱化了了南氏家族的股权绝对数,在集团内推行股权配送制度,将最优良的资本配送给最优秀的人才,正泰的股东也有原来的10个增加到100多个,南存辉自己的股份下降到了20%,也诞生了数十位百万富翁。目前的正泰有员工2万多人、下辖8家子公司、800多家合作厂、2000多家国内销售点,还在国外设立了5家分公司和30多家销售总代理,产品畅销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
前主要生产的产品有100多个系列、5000多个品种、20000多种规格。集团综合实力连续多年名列全国民营企业500强前列,是中国最大的低压电器产销企业。截止2016年,南存辉个人资产高达125亿人民币。
李丐腾,1972年生,温州永嘉人,家境一般。小时候的李丐腾学习成绩非常的好,尤其是数学,经常是班级第一名,由于对数学特别感兴趣,时间一长帮助李丐腾养成了逻辑思维能力强,善于独立思考,喜欢钻研,性格沉稳的特点。1992年,高中毕业的他考上了当地有名的温州大学,但因为拿不出那么多学费,李丐腾只能放弃读大学,从父亲那里借了39元钱去温州闯荡了。来到温州,凭着高中毕业的文凭和优异的数学成绩,李丐腾很快的找到了一份在鞋厂做仓管的工作,包吃包住,一个月工资300元,这在当时不算低了,但年轻人普遍都有的野心让他觉得自己应该可以做到更好,在工作之余,李丐腾在温州环城路摆起了地摊,就这样他白天上班,晚上摆摊,一干就是2年多。1994年那会儿,摩托车风靡全中国,温州也不例外,在路边摆摊的李丐腾也注意到了越来越多的摩托车和摩托车维修店。爱琢磨的他觉得,开一家摩托车维修店一定非常赚钱,而且可以后面搞维修,前面卖摩托。就这样,李丐腾辞掉了仓管的工作,来到一家摩托车维修店当起了维修工,他来这里的目的就是为了学到修车技术后自己开店。可是做了9个月后,李丐腾渐渐的讨厌起了修车工作,他看到师傅修了十几年还是每天双手、衣服脏兮兮的,感觉这样子的自己不符合自己梦想中的形象,变得闷闷不乐起来,师傅得知了他的想法后告诉他,他还年轻,如果对修车不感兴趣,就要趁早换一份工作,毕竟有兴趣才能走的更远。就这样李丐腾谢过师傅离开了维修店,进入了一家剃须刀厂,做起了电路板焊接工作,当时每焊接一块电路板工钱0.15元,正常工作8小时能焊150块电路板,但为了多焊接,他每天只睡3-4个小时,拼命的干活赚钱,也为自己的梦想积累本金。这么拼命的干活下,他一天能赚40元钱,一个月有1000多元的工资,这在当时是高工资了。剃须刀厂老板看见李丐腾这么勤快,又是高中毕业,便提升他为主管,让他又当总经理又当工程师,什么事情都交给他去做,这让李丐腾见了不少的世面,积累了不少的经验。1995年年底,此时的李丐腾已经积累了两三万元的本金,在建议老板走品牌化道路无果的情况下,他决定自己创业,于是他离开了剃须刀厂,自己开了个剃须刀配件作坊,开始了创业之路。他在瓯北租了一个单间,这个单间就是他的剃须刀配件作坊,吃饭睡觉都在里面,每天都工作到凌晨12点,第二天一大早又拿着自己制造的产品去市场推销,一天下来会有两百多元的收入,就这样李丐腾干了3年,积累下了10万元。当时的温州一套房还不到10万元,他想过在温州买一套房子,娶一个老婆,过一般人的生活,但最后他还是决定追求自己的梦想,1999年,他创办了一家剃须刀厂,取名“飞科电器有限公司”。创办之初,李丐腾就决心要走一条品牌化的道路,但当时的剃须刀行业关键技术都在外国人手里,中国人只能做一些简单的焊接和组装工作。李丐腾觉得没有关键技术就谈不上走品牌化道路,便花了九个月的时间将飞利浦的双头进行了彻彻底底的研究,前前后后做了9次模具,经过反反复复的实验终于成功的研发出了第一款双头旋转式剃须刀,一举引起行业轰动,也给“飞科公司”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订单。初步成功的李丐腾没有把目光停留在生产批发的传统销售模式上,他决心要和国际品牌飞利浦一样入住高端百货商场和大型连锁超市,走品牌化道路。刚开始大家并不赞同他的想法,觉得还是走传统的生产批发模式稳妥些,但李丐腾坚持自己的想法,斥巨资在全国主要城市的百货商场和大型连锁超市开办飞科专卖店。事实证明,李丐腾走对了,顾客非常喜欢刚刚出道的飞科品牌,觉得品牌店有档次,质量不输大牌,价格却便宜一大截,飞科一炮而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此后数年,飞科快速的成长起来,2003年成为中国剃须刀知名品牌,2007年销售额突破10亿,2009年同类产品全国销量第一,2010年成为中国驰名商标,2015年销售额突破30亿。截止2016年,李丐腾个人资产高达70亿人民币。
吴志泽,1960年生,温州永嘉人,家境一般。1977年,高中毕业的吴志泽在家务农,1978年恰逢改革开放,他和大多数温州人一样,为了生存,走上了经商之路。刚开始,他主要推销发卡、表壳、纽扣等小商品,天南海北的跑着,一干就是1年多。1980年回温州进货的吴志泽发现温州多了好多的服装市场,这些市场中挤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服装商人,他们都是来温州进货的,与此同时,更是出现了不计其数的服装加工作坊,它们普遍面积不大,但生意却好到忙不过来。看到商机的吴志泽,立马拿出推销赚来的500元钱,也开了一家服装加工作坊。很快的他就接到了订单,为了能多做一些衣服,他每天都工作到凌晨两三点,实在坚持不下去了,才肯去睡觉,第二天一大早又起来接着干,整个人都处于疯狂状态,就这样干了4年,积累下了创业以来的第一桶金。1984年,他将作坊升级为工厂,起名“浙江纳士制衣有限公司”,此时的他不再满足于帮外国人贴牌生产衣服,他想自己创立一个品牌。这个想法在当时绝对属于超前,当时的温州服装业普遍处于贴牌生产的早期阶段,品牌涉及“梦特娇”“啄木鸟”“鳄鱼”等国际大牌,自己创一个品牌如何和这些大牌竞争,消费者也不会买账,这是当时业界的普遍看法,而且贴牌生产也很有利润,忙都忙不过来,所以大家也就没有任何动力去自己创一个品牌,而与众不同的吴志泽坚持自己的想法。1987年,国家成立工商局,开始对知识产权市场经行规范,温州当地工商局开始在全市查处假冒品牌服装,吴志泽觉得自己必须要创立一个品牌,就跑到温州工商局登记注册了一个商标,名为“嘉利士”,这也让他成为温州第一个注册服装商标的人。随后,吴志泽将自己生产的一部分衣服贴上自己注册的商标,为了让进货商放心,吴志泽承诺不好卖可以退换,就这样一批贴有“嘉利士”品牌的服装涌向全国市场,而结果也没让吴志泽失望,他的品牌被消费者接受了,而且大卖,一炮而红,在当时的武汉,嘉利士是销售数量最多的品牌。看到了吴志泽的成功,大家纷纷效仿,温州服装业出现了一股注册商标的热潮,而作为这一潮流的开路先锋,吴志泽随后用10年时间赚到了2000多万元。1996年,他正式将“浙江纳士制衣有限公司”改名为“报喜鸟集团”,并注册“报喜鸟”品牌,开始进军高端服装市场。为了树立自己高端品牌的形象,和当时流行的打折服装划清界限,吴志泽出人意料的推出了一项规定:报喜鸟全国统一价、永不打折。当时,经销商们觉得吴志泽疯了,同行们也笑着看热闹。起初三个月报喜鸟生意一落千丈,但吴志泽顶住了内内外外的压力,坚决不收回规定,为了让经销商放心,吴志泽承诺如果没有效果,公司赔偿经销商的损失。都这样了,经销商也只好舍命陪君子了,还别说,这一险招居然奏效了,之后的报喜鸟生意开始逐步恢复,也成功的在消费者心中树立了高端品牌的形象。随后几年,企业蒸蒸日上,但吴志泽并没有多高兴,他觉得企业要想继续做大,就必须改变家族企业的性质,于是他大刀阔斧的辞退了自己的亲戚,并规定,于五大股东有亲属关系的人不得进入企业高层,他也承诺不会让自己的孩子接班。就这样,2001年报喜鸟完成了股份制改造,成为了一家股份制公司。随后几年,报喜鸟开始了快速的成长,2002年成为中国驰名商标,2004年获得中国服装品牌品质大奖,2005年其个人被评为“中国品牌建设十大杰出企业家”,2007年在深交所上市,目前集团拥有员工1万多人,总资产达到70亿元,销售收入逾50亿元,已连续17年进入全国服装行业销售收入、利税双百强之列,成为全国著名的大型服饰集团之一。截止2016年,吴志泽个人资产20亿人民币。
其余5位,介绍大致成就:
邱光和,1951年生,温州瓯海人,森马服饰董事长,1996年创办森马。目前的森马已是中国驰名商品、中国名牌产品、国家免检产品。森马公司连续九年获得中国服装销售、利润双百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称号,位居中国服装行业竞争力10强。是温州鞋服行业第一纳税大户。截止2016年,邱光和个人资产高达220亿人民币。
胡成中,1961年生,温州柳市人,德力西集团董事局主席兼总裁,1994年创办德力西电器。目前的德力西有员工2.1万多人,综合实力连续11年荣登中国企业500强,位居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前列。截止2016年,胡成中个人资产35亿人民币。
刘建国,1968年生,温州瑞安人,奔腾电器董事长,1986年创办奔腾。2011年7月11日,飞利浦电子公司宣布以25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收购奔腾电器有限公司。截止2016年,刘建国个人资产25亿人民币。
钱金波,1964年生,温州永嘉人,红蜻蜓集团董事长,1995年创办红蜻蜓。目前,红蜻蜓集团有员工2万多人,每年纳税1000多万元。截止2016年,钱金波个人资产19亿人民币。
单志敏,1968年生,温州永嘉人,意尔康集团董事长,1992年创办意尔康。目前,意尔康集团有员工5千多人,年生产皮鞋1900万双,年产值19亿元,在全国建有36家销售分公司和3000多家专卖店。截止2016年,单志敏个人资产12亿人民币。
以上属于最负盛名的10位温州籍商人,其实更有钱的温州籍商人肯定还有很多,只是并不为人所知,他们的创业故事也一定很精彩,也许他们的故事只有他们身边的人才知道吧。根据网络搜索结果显示,截止2016年,温州有1190个亿万富翁、17370个千万富翁,不计其数的百万富翁,这还没包括在国外的温州籍商人和并不为人所知的那部分。我们来看看温州市的产业情况或许就能了解到这一点,目前的温州市拥有“中国锁都”、“中国皮都”、“中国鞋都”、“中国塑料之都”、“中国纽扣之都”、“中国制笔之都”、“中国印刷之都”、“中国电器之都”、“中国汽摩配之都”、“中国阀门之都”、“中国五金洁具之都”、“中国低压电器之都”、“中国打火机之都”等30多个全国性的生产基地的称呼,还拥有170多个中国驰名商标、50多个中国名牌产品和100多个国家免检产品,品牌总量位居全国同类城市首位。这只是从事生产领域的温州人,还有批发领域、零售领域的数以百万计的温州籍从业者,据不完全统计,在外经商的温州人大约有200多万。这些数据是惊人的,它们表明温州民间的财富显露出来的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细述了从黄帝时代到清朝,从民国到改革开放的温州人的辉煌后,作者有一种历史轮回的感觉,仿佛时空错乱回到了民国,也许和我们当今这个时代有点像的就是民国建立之初的那头20多年吧,都是前后大变,都是放开限制生产力发展的各种因素,都是随后便迎来了蓬勃发展的黄金期,都是民营经济的崛起,都是个人抒写创造财富的奇迹。所不同的是,那时崛起的规模小,现在崛起的规模大。那时的中国面对的是国穷民弱、列强肆掠,内忧外患的境况,而现在的中国却可自信的笑傲世界民族之林,可以自信自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国。对比历史会发现,历史有惊人的相似处,也许某些背景或细节会不同,但还是能看出大概的轮廓有点像。同时历史也是没有假如的,是这样就会那样,之所以会走出这样的选择也是有其不得不这样选择的原因在里面,有些事情就是需要经历,有些阶段就是需要走过,因为不经历不明白,没有走过一些阶段就不能踏入下一阶段!各种安排都有其内在的规律和内在的原因,作者将会在接下来的章节中让读者深深的感受到这一点!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